源码资本完成10亿美金新基金募集

源码资本宣布完成10亿美金新基金募集,随着新基金募集完成,源码资本管理资金规模达25亿美金、88亿人民币。本次基金募集获得新老投资人的支持,老LP100%加码出资,全球多家专业投资机构与源码资本达成合作。

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表示:“非常感谢全球顶级机构投资人对源码团队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将持续与坚韧敢为、具有伟大愿景的创业者一起,通过资本与科技结合的力量改变世界,做最具创业者精神的投资机构,以优秀业绩长期超额回馈出资人。”

源码资本美元IR负责人李以勒说:“在募资的过程中,专业的机构投资人非常认可源码机构化的组织结构、独特的码荟生态、深度研究驱动的投资逻辑、特种部队和武器库的高效协同。尽管我们的新基金获得了大幅超额认购,但是源码仍然坚持募资原则,将基金规模保持在适当的体量。”

截至2021年,2家源码成员企业估值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3家估值超过100亿美元,20多家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8家企业实现IPO,为投资人实现回报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早期与成长期并重

新基金募资完成后,源码资本将继续沿着“三横九纵”的投资地图,发掘“互联网+”、“智能+”、“全球+”领域早期和成长期的优秀创业者,持续在To B的智能制造、机器人、企业服务等领域,To C的新消费内容、平台渠道领域深耕投资

在早期投资方面,源码资本认为早期主要投资于“非共识”领域,也就是“现在的边缘,未来的主航道”。在成长期领域,源码资本成长期投资于“质变”的投资逻辑也被广泛认可。通过早期投资团队和成长期团队的专业分工和有机协作,带给不同阶段成员企业更多董事会和战略层面的支持,实现针对优秀创业者连续多轮投资和持续帮忙助力。

早期投资团队和成长期团队的协作体现在众多项目上,例如:百布、小药药、易久批、开思、运去哪、众能联合、易点云、海柔创新、梅卡曼德、稿定设计等To B企业;以及字节跳动、美团(3690.HK)、理想汽车(NASDAQ:LI)、贝壳找房(NYSE:BEKE)、悦刻(NYSE:RLX)、自如、云鲸、百果园、布鲁可、茶颜悦色、王饱饱等To C企业。有很多公司是从早期开始就一直持续加码投资,支持公司从早期发展到成长期以及后续阶段;还有一部分则是经过长期深度研究和深入了解,在成长期阶段进行投资,并陪伴公司完成“质变”。

“特种部队”和“武器库”

从2014年到2021年,源码资本团队已从最初的不到10人成长到了包含6位合伙人和80多人的团队,形成“机构化”组织、“特种部队”和“武器库”前中后台模式。在投资领域,早期和成长期投资共有曹毅、黄云刚、王星石3位合伙人和30多位投资人组成的“特种部队”,针对不同阶段的优秀创业者一路加码投资;在投后和平台领域,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士针对“战略、增长、组织、资源”等建立“武器库”服务不同阶段的创业者和投资团队。

2020年,在“体系化”与“产品化”的建设思路下,投后团队对早期和成长期投资企业共完成了759次投后动作,形成了28套完全产品化的投后服务,完善了“四横四纵”的投后服务体系。在人才招聘方面,帮助企业人才升级,定向为需求企业招到COO、CFO、CHO等关键人才。在政策研究上,为企业提供1000+监管和政策线索。在增长发展方面,为新消费赛道企业链接抖音、B站、小红书等主要流量平台关键资源。在资金对接方面,为超过20家企业对接超过1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和10亿人民币的债权融资。

源码资本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行业超级连接器“码荟”,随着不同阶段的创业者和不同类型LP的持续加入,码荟成员之间的链接、合作和分享十分活跃。例如,码荟成员之间会通过“码荟优享包”产品促进合作,也会定期通过“码脑”产品联机学习、提升认知。

曹毅说:“与优秀的创业者为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更是源码组织成长的最主要动力来源。像创业者一样想问题、像创业者一样做事情、和创业者肩并肩共渡难关。感谢各位创业者和投资人的信任与支持,我们全力致力于做最具创业者精神的投资机构!”

源码消费成员企业走进小红书 三步构筑品牌壁垒

当今中国新消费崛起时代背景下,品牌影响力成为每个消费公司的必修课。目前拥有超1亿月活用户的小红书,已成为买买买届的“搜索引擎”, 在繁密的消费世界中用独特的方式帮助消费者精准“种草”,其中以消费力最为强劲的90后年轻用户为主。源码资本从2014年成立之初便开始深耕消费赛道,至今投资了众多优秀消费企业,深度参与了一系列新消费品牌的萌芽与发展。
此次源码资本携手小红书团队为消费赛道成员企业定制“源码消费品牌成员企业x小红书营销私享会”,布鲁可、标果、蛋魂、禾泱泱、邻几便利店、兰、岚时、Morus、RockingZoo、Suplay、SMU时律、Usmile、桃又野、推圈、蜗牛保险、寻味狮等众多新消费品牌的CEO和高管们来到小红书总部,展开一场关于“心智种草,品牌共赢”的闭门分享会。

  • 在打地基阶段,如何做对事找对人,运用好流量工具?
  • 在超车阶段,如何扩认知,找到兴趣钩子,运用合适的传播者?
  • 在占品类阶段,如何抢占用户的第一心智?

如何运用小红书打造自身品牌优势,占据消费者的独有认知,希望本文能带给大家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

分享人:小红书品牌营销总经理 夏洛克、小红书品牌营销策划总监 圣香

1亿月活用户共同打造多元生活方式平台

小红书现有1亿的月活用户,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占到70%。新加入小红书的用户里,其实男女比例相差不大,有越来越多的男生开始加入这个平台。新加入小红书的用户里,三、四线城市用户的比例已经超过一、二线。73%都是90后的用户,其中50%都是95后的用户。从用户结构来看,小红书是一个非常非常年轻的平台。

当我们去看到用户兴趣标签的时候,会发现是用户兴趣非常多元,不同人群,都特别喜欢尝试新产品,同时热爱在小红书上分享:

  • 第一种类型是Z时代,他们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东西,在小红书上学习打卡。
  • 第二种类型白领,包括都市潮人,他们穿搭、生活方式、态度及原则,非常有观点和独立。
  • 第三种单身贵族,喜欢一人食、一人居。
  • 第四类精致妈妈,除了关注宝宝的用品以外,也很关注产后修复,护肤保养,穿搭等。

每个社交媒体都是有力量的心智。大家打开小红书是有很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选择,为了查一下再买东西,有什么新鲜的产品、生活方式。小红书逐渐成为部分年轻人心中的“搜索引擎”。

现在,小红书有一群年轻、高消费力、热爱生活的高粘性用户,他们到小红书中寻找消费者侧的心智,导致小红书制造了非常多的流行趋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来大量的爆品。

未来,小红书希望跟源码资本消费赛道成员企业,一起深度经营树立企业品牌。因为小红书是一个年轻人的消费决策平台,同时本身具有诞生爆品、诞生流行趋势的一个基因。

善用流量工具 精准构建用户圈层

品牌初入小红书,需要做哪些关键事情?

首先,不同的品牌,是有不同的人设跟气质,我们需要思考,品牌在小红书里长什么样。简单来说就是我是谁。第一步TA的画像是很重要的,需要一开始就明确的。第二个是品牌气质,包括跟用户群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及语言,都是品牌风格的一部分。最后一个是卖点和场景,每个品牌是不一样的。

在小红书里,品牌非常重要,所以在打地基的阶段,千万不能忽略品牌本身的打造,涉及到平台越来越多的用户运营、用户访谈、用户反馈。

当品牌定位明确后,需要找到合适的传播者,帮品牌形象、品牌内容传播出去,传播者可以是谁呢?第一可以是品牌自己,比如说完美日记,其实它自己在小红书就是一个非常头部的博主,快200万的粉丝。它的笔记是真的有用户价值的内容,也就是大家爱看的内容,当认真开始经营自己的品牌账号,开始跟自己的粉丝产生联系互动的时候,会有一些正反馈的效应。

第二种类型传播者是KOL。事实上KOL是有不同的作用,比如说长得特别美的KOL,它其实可以帮品牌出片,拍照特别好看,可以引发大家的向往;比如需要提供一些信赖度,想要出一些爆文的话,专业性的文章是比较容易的,需要寻找专业的博主KOL。品牌方可以找一些有独特气质的KOL,帮助传达品牌的调性,让自己的品牌和其他的同类型品牌形成差异化。

第三重类型传播者是KOC。KOC是一个非常关键影响消费者最后一步决策的关键因子。就像用户在小红书搜索品牌,前期被KOL种草,最后当决定要不要买的时候,用户会选择去看谁的笔记?其实会选择看起来更真实,更像普通人,点赞数没有很多的这种笔记,所以这是KOC的价值。

开始运营品牌内容后,品牌方可以尝试使用精准流量工具。第一是帮大家涨粉的工具,叫做“薯条”,可以帮助企业号笔记让更多人看到;第二是流量工具是“效果广告”。可以帮助品牌不断地测试素材,不断地去迭代自己的内容能力;第三种工具是“风车”,它能让基于真诚分享的好物体验笔记被更多用户看到。真实用户的真实分享是用户消费决策的关键。

四大步骤 助力品牌完成“超车”

如果第一阶段,我们做的非常好,现在品牌想要从TOP100冲到TOP30,我们可以通过提炼记忆点、设计兴趣钩子、高频触达及沉淀内容等手段,完成品牌跃迁的目标。

第一步,提炼记忆点。我们分析很多美妆,会发现在短期内曝光跟投放,效果最好的,认知度最高的,都是紧抓一个点猛打的品牌产品。所以在这个阶段,聚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找到用户真正满意的卖点,同样重要。

第二步,设计兴趣钩子,是品牌扩认知阶段的加速器。比如明星加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兴趣钩子。我们看到在很多过往的成功案例中,用对明星,能让品牌的认知度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

第三步,当品牌有好的记忆点,有了兴趣钩子以后,就可以去高频触达。用反复的触达让客户产生长期记忆。这个时候用好上一步的兴趣钩子,可以提高信息触达的效果。

第四步,内容沉淀管理。用好小红书话题页、企业号这些这样沉淀内容资产的工具。通过好的内容沉淀形成品牌的私域流量。

品牌抢占用户心智组合拳

经过之前两个阶段发展,品牌运营到了抢占用户心智的阶段。首先,我们要知道自身品牌处于的行业位置。其次,要洞悉竞品品类的状态。再者,需要有行业、受众、场景等洞察,找到这个阶段的发力点,通过运用曝光组合拳 、搭载平台活动及跨界联名+共创等不同的方式,最终帮助品牌拿到行业第一或第二。

曝光组合拳,是高频亮相,优化种草。例如新品上市,需要做一个比较大的曝光,可以尝试一周两次间隔式地让大家看到,比如惊喜盒子,通过派样的方式激励用户主动搜索,在搜索过程中记住了品牌和产品,通过试用被种草。

小红书平台有非常多丰富的活动,各类品牌方是可以参与进来的。参与平台活动,可以帮助品牌打通某一个特定场景的,让更多的战略资源去跟用户互动,让品牌有更多机会让跟多用户看到。

除了平台活动以外,品牌可以做跨界电商共创的活动。在小红书楼下有一面玻璃墙,里面有各种各样周边,包括办公楼进门的盲盒机里的产品,都来自于小红书内部的REDesign团队。我们可以与这类团队合作,帮助更多的品牌方去改变以前的品牌形象,可以做出小红书用户喜欢的形象及产品模式。

品牌影响年轻一代生活方式

通过三个阶段的品牌运营,大家越看到后面,会觉得越有希望。很多品牌在刚刚初创的时候,就已经在小红书做布局。所以,品牌本身在打基础的阶段,就依托小红书进行品牌树立,采用更多的创新,在品牌形象上更年轻化,更具活力。所以扎根小红书,深度塑造品牌,以上三个阶段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梳理一下整个平台能够赋能各个阶段的品牌特点和特色其中包括所处的阶段、能够运用到的方法、工具等,总结的非常细致和透彻。

小红书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肩负着一个使命,就是做有用户价值的商业化。所以我们在商业化快速成长过程当中,其实一直在回头看,看看我们用户感知,看看整个商业化对于用户,不仅不要产生负向影响,且是否产生了对用户价值的提升。所以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在观察和沟通精心的品牌,因为我们觉得品牌离用户更近,更加能够倾听用户的声音,能够及时调整产品,去应对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所以我们希望所有的新兴品牌,在小红书的站内,一边能够交出满意的营销数字,同时也要看一下用户对品牌的真实反馈。

在未来的整个时代,能够看到的用户对于品牌的反馈,其实是尤为之重要的。首先用户愿不愿意表明态度,不单单只是评论,更多的其实是用户能够跟品牌及产品玩在一起,且能够说出你很棒,你很好,好喜欢之外的,可能有那么一些向品牌及产品提意见的用户。

小红书在商业侧承载着向更多品牌去选择,要真诚的去做分享,无论是自身的内容,或者是跟品牌合作人也好,达人也好,要给到创作者足够的空间,去真诚的谈产品本身的感受和喜厌。因为只有这样,品牌在未来的竞争中,才能够扎得比较深,比较稳,而不容易被一些善意营销。源码资本消费赛道的成员企业,其实或多或少真的会影响这一代中国未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精神层面的一些变化,大家最核心的是因为现在国力越来越强盛,其实也助力着无论是平台还是各位品牌,都能够在这个大背景下会成长的更好更快,也会肩负着更多提供优质产品以外的一些精神层面的责任。

智能制造公司的CEO们聚在一起,都聊了什么?

在过去的2020年,机器人赛道吸引了整个创投圈的绝对关注。

随着人口红利的日益消失,中国制造正在向智能制造加速转型。加之新冠疫情的催化,让更多机器人上岗成为必然的选择。而中国复杂多样的制造业场景已经让国内企业厉兵秣马多年,在关键的上游零部件供应上也实现了系统性突破。充分利用3D视觉、SLAM导航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优势,从而寻求更加协调的“眼、手、脑、脚”的配合,将是新一轮机器人智能化升级的“中国路径”。

循着“三横九纵”中“智能+”方向提早布局,源码资本早在2016年便同厨芯一起前行。而在过去一年中,又有擎朗智能、云鲸智能、斯坦德机器人、星猿哲(XYZ Robotics)、海柔创新、梅卡曼德机器人、鼎纳自动化等伙伴加入源码成员企业大家庭。

2020年码荟投资人大会暨智能制造峰会的圆桌论坛上,斯坦德机器人CEO王永锟,星猿哲科技CEO周佳骥,擎朗智能CEO李通,厨芯CEO刘昌毅同源码资本郝毅文一起,就创业过程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分享了各自的踩坑经验,阐释了各自对行业前景的深度思考。

一、踩坑经验

源码资本郝毅文:首先请介绍一下各自的业务以及之前的创业历程。

刘昌毅:大家好,我是厨芯的CEO刘昌毅,我们公司的使命是驱动餐饮行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希望成为一个全球领先的餐饮设备和服务提供商。

李通:大家好,我是来自于上海擎朗智能的李通,擎朗是做本地生活领域无人配送机器人,既是一个研发生产制造商,同时也是运营商。

周佳骥:大家好!我是XYZ星猿哲的周佳骥。我们公司目标是实现柔性生产,赋予机械臂灵巧操作的能力,让机械臂通过3D视觉、运动阶段和末端设计来实现手眼协调,把各种各样的东西抓起来放好,帮助解决仓储物流问题。

王永锟:大家好,我叫王永锟,来自斯坦德机器人。我们公司是做工业物流的机器人公司,切入的是工业里面的3C产品、电子制造、半导体、面板、传感器生产制造的物流环节。

源码资本郝毅文:在制造和项目实施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样的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经验?

刘昌毅:我2006年加入腾讯,一直做纯互联网行业。现在对我来讲,做硬件和做互联网产品完全是两件事情,硬件行业的一旦真的有问题,召回成本太高,必须把前期的工作做的更扎实、更好一些。第二点,硬件这个行业真的做到质量好成本低是非常不容易的。

李通:很多行业会有很完整的配套供应链,但我们这个行业是没有的,所以导致擎朗不光是机器人的制造商,还要延伸到上游,成为一个供应链公司:传感器、控制器、驱动器、机电系统等等都是我们自己研发制造的。

周佳骥:我们公司做软件为主,硬件可以降低软件复杂度,但是怎么平衡是一个艺术。比如我们可以把末端设计的很复杂,一旦复杂了以后,对软件的控制以及边界的要求都提上去。我们希望是通过不断把软件做的越来越复杂,从而降低对硬件的要求,并且让软件可以利用现有的标品来承载。

王永锟:我认为机器人公司的核心技术并不是硬件,应该是软件和你对行业的理解。所以有些东西是不是该自己做需要衡量自己的实力,以及这个东西是否是核心能力。如果是核心壁垒,必须要自己做,如果不是核心壁垒,不用自己做,这是硬件制造中比较大的坑。

第二个生产制造中的“坑”就是成本和质量。在我们这个行业没有标准,所以在标准非标之间需要寻求一个平衡。其中70%的标准化产品,你的生产制造是有竞争力的,这一块可以自己做,另外30%非标的就不需要你自己做了。

二、核心壁垒

源码资本郝毅文:现在对于整个公司来讲,您觉得最核心的壁垒会是什么?

王永锟:真正壁垒是你对产品标准的定义能力,你对客户需求的理解程度。定义标准能力是一个核心能力,当别人发现这个行业有赚头,很多制造能力强的公司拷贝、模仿你的产品,这才是真正竞争的时候,PK的就是核心能力。

周佳骥:首先,创业需要选择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的领域。选定了一定壁垒之后,这个东西是绝对不能出错的,当你的技术不断演进,且能制造出壁垒,场景够大,发展就有戏。

李通:针对不同的行业,壁垒是可以不一样的,比如相对成熟行业,成本是一个壁垒,但针对像擎朗所在的创业行业,我觉得最大的壁垒是持续的创新能力。怎么样才能满足客户真实的需求,需要经历不断设想,不断创新,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

刘昌毅:什么是壁垒?如果有一个人各方面都比你优秀,他进来做这件事,需要多长时间,那么这个时间叫做壁垒。我认为壁垒本质上是时间的概念。

壁垒分很多层,我们公司内部定义的终极壁垒是企业文化。因为任何一个人改变理念和文化都是最难的,最终要把这个团队磨合成一个发自内心,相信价值观和相信文化的团队,这个需要的时间也是最长的。

三、组织升级

源码资本郝毅文:第一,各位有没有一些第二增长曲线的规划?第二,怎么让组织架构、组织能力能够匹配上公司的产品线和人员的扩张?

刘昌毅:以前公司就一个业务,我就是业务负责人直接做决策,各方面效率比较高。但现在公司正在积极的开拓第二、甚至第三产品线,这时候企业面临的问题是需要有更多的业务负责人。怎么样从一个单一业务公司变成多业务的公司。

2020年我们进行了一轮比较大的组织变革,从内部提拔了管理人员,希望他们从地区角度和产品角度把各项指标管起来。这个过程很痛苦,所有人都需要面临变化:下面的人需要成长,需要学会怎么授权,既要保证授权,又要保证不乱。

李通:这块我们的解决方法叫做“数字化驱动”,把所有组织行为线上化数字化,比如销售每一次拜访、转化,发货、物流等整个售后服务、运营管理等,所有一切全部线上化。可以理解为把线下看不清楚的东西线上化,了解组织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同的团队间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通过数字可以很容易看清楚。这样将管理组织变成管理一个数学公式,直接调参就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获客太少,可能是拜访做的不够到位;如果转化率有问题,那增加培训。我们经验就是用数字化方法提升组织整个运营和管理的能力。

王永锟:我们公司从80人到200人很快,六个月的时间有很多人加入团队,内部比较互联网化、扁平化,所以大家相互之间不太熟悉,也不知道该怎么配合。正好在这个月,我们在进行整个组织变革,参考的公司是华为和字节跳动。明年我们将推行OKR管理,让全公司尽可能透明化,对齐目标。我每周要向全公司汇报我的行程,公司尽可能透明地明确目标,让大家的目标是统一的。

周佳骥:现阶段就是要设计让机器人灵巧操作的各种软件,中间涉及到一些没有供应商或者性价比不高的硬件,我们也会动手去做。

四、商业模式

源码资本郝毅文:怎么样选择何种商业模式来变现,到底是通过售卖还是通过租的方式,也想听听各位的思考。

周佳骥:我们现在也提供租赁服务,客户觉得一次投入比较大,但整体看并不是主流,我们主要还是售卖产品。

刘昌毅:目前我们是只租不卖的模式,但本质上不是我们决定商业模式,是客户决定商业模式。以前客户买了一个商用洗碗机,但没有配套的培训,没有配套的化学品,没有配套的售后维修,很容易被废弃放进库房。而当厨芯进入市场时,客户需求非常明确,就是需要把碗洗干净这项服务。

李通:传统机器人行业都是出售的,而擎朗是又租又卖的。擎朗希望同客户的利益是一致的,在餐饮、酒店行业希望机器人能被用起来。

我们的场景客户对技术不太了解,比如一个餐厅,不可能说为了用一个机器人再招一个维修机器人的员工。所以在生活服务性行业里,租赁是一个越来越普及和主流的方向,所以擎朗是一家研发制造商,更是一家运营商。

周佳骥:我的感觉这个产品如果很好租,应该也会很好卖,这取决于供应商的产品力和自身的能力,按照这个逻辑,我们现阶段提供租赁还不太可能,大部分客户有采购量也会直接购买,因为价格会更加便宜。

王永锟:我们目前是只卖不租的方式。在客户公司里,我们被定义为设备厂商,服务的对象是设备。租赁的话,就需要公司重资产投入,我们依然希望保持轻资产的状态,就没有进入租赁的模式。

其实也是客户决定的,首先我们提供不了租赁服务,第二是客户也没有提出租用的需求,对我们的报价,他们还能接受。

五、十年以后

源码资本郝毅文:最后请各位畅想一下十年以后,你们的公司会对未来的人类社会做出怎样的改变?

刘昌毅:我希望未来所有的餐饮品牌开业的时候,我们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后厨无人解决方案。

李通:我觉得最近机器人慢慢走进人类生活,是历史上第一次。我想说,再过三年五年十年,这样的场景会在生活中到处都是。

周佳骥:机械臂现阶段能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是因为软件能力不够优秀。我们希望在三五年之后的未来,机器能大幅度的取代人工。

王永锟:斯坦德希望机器人能够在工厂里面自动搬砖。

2021,初心即未来

近日,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在2020码荟投资人大会暨智能制造峰会上,与在座嘉宾分享了他《源码六年创业路及股权投资的几点思考》,总结了在做一家最具创业者精神的投资机构道路上,他的心得与感悟,并以此致敬坚韧敢为、一路同行的创业者们。

峰会现场

回顾源码资本创业的六年,曹毅认为这“既是做投资的六年,也是在新经济股权投资领域创业探索的六年。”这期间,自身也经历了成长蜕变:“从狙击手到连队长,从一个纯粹投资人变为一个在资产管理行业的创业者”。

同时,源码资本也从诞生之初的小团队,逐步发展成为团队接近80人,办公室分布北上深三地的跨区域机构。在内部组织建设与革新上,源码资本坚持走机构化道路,目前早期投资与成长期投资组成的前端“特种部队”,同包括投后和平台专业人士组成的“武器库”之间,形成了实时多维的高效协作与专业分工,组织力得到极大提升。在国内外各类创投机构的奖项荣誉榜单上,源码资本也有幸多次上榜,这些都是得益于创业者的坚定选择和投资人们的大力支持。

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 曹毅

投资机构的金字塔模型

2014年成立至今,源码资本资金管理规模已经达到15亿美金、88亿人民币,成员企业中字节跳动、美团、贝壳、理想汽车等一大批新生力量开始引领中国新经济的发展浪潮。在曹毅看来,对过去的六年进行总结,要从这一个一个投资案例背后入手,首先应该要回答“为什么做”,“去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这三个问题,也就是“如何是看待我们自己的why、what、how”

图片来自 源码资本

从投资的角度去定义一家机构的why、what、how,答案会呈现出一个有序的金字塔模型。最底层是投资的初心,这既是在回答“why”这个发端起始的问题,也为后续的上层建筑打下基础。曹毅认为“如果一个投资机构的初心不是那么纯粹坚定,那么在中国这种竞争浪潮下,实现持续优秀的回报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也会患得患失做得体乏心累”。

“投资初心”与发乎其上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投资逻辑、投资判断”几者之间是衍生递进的关系,其中“投资策略、投资逻辑、投资判断”回答了一家机构“how”的问题。例如,源码资本自成立初期就确认了“三横九纵”的投资地图,以“互联网+”、“智能+”、“全球+”为投资主线,不断前行,这也是最为容易被外界所感知的。

而想要去了解一家机构深层次的“what”,需要去到这个金字塔的中间层,也就是投资理念中寻找答案。投资理念可以理解为价值主张,也类比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投资机构需要面临取舍。对比具体的投资策略、投资逻辑、投资判断,一家机构的价值主张更加泛化、更加抽象,也更加底层。

在曹毅看来,“这个世界机会太多了,你必须得有一个相对底层的理念:我相信的是什么,相信什么是有价值的”。

源码的投资理念和价值主张

图片来自 源码资本、

1. 关注大变化

在2014年创立源码资本之前,曹毅已经在国内一线创投机构浸润多年,期间多次到国外尤其是硅谷学习交流,关注大变化的投资哲学逐渐深植于心,这点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源码资本的价值主张之一。

源码自创立伊始便将信息科技视作最核心的大变化,技术的创新是推动商业变革,推动社会变革的恒久力量。这其中又会有许多的演变,如“互联网+”、“智能+”等等各个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投资于大变化可以让有限的时间聚焦在最大的事物之上,从中型、小型的变化中解脱出来。在这一点上,源码希望把有限的时间,最美好的时光“浪费”在最大的公司成长和技术最大的变革之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握住了信息科技革命的浪潮,在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演进的机遇期,一大批新经济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之相伴的本土创投机构也正是关注到了“这些基础设施变化带来的中间层以及应用层的变化”,才能有近年来的高速发展。

“投资于大变化是很有挑战的”,曹毅阐述道,“因为你也可以选择投资于小变化,或者投资于微变化,这也是一个投资逻辑,投资小变化相对来讲确定性会比较高,且回报周期可能会更短一些,判断起来也可能不是那么难”。投资于大变化,时间周期会拉长,不确定性会增多,而每一个变化后续的方向和速度也充满未知。所以大变化的捕捉是需要投资机构具备更多能力的,其中很重要就是坚定的理念:相信大变化,也要接受大变化所伴生的挑战和压力

2. 重视创新

在曹毅的阐释中,能看到源码资本对创新的理解是多个侧面的。

首先是选择科技创新。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市场上存在将欧美成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利用中国的成本优势、人口红利获取性价比上的优势,这样的产品往往不需要太多技术创新。以芯片领域投资为例,目前热门的投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国产替代,一个是新增场景的芯片研发。源码荟坚定的选择后者,即便是芯片巨头的新产品也能覆盖新增的使用场景,但至少这个区域会存在交集,既有创新突破也有国产替代,这是源码想要坚持的技术创新。

除了科技创新之外,源码也强调科技创新需要跟模式创新的融合,“创新公司必须也得有好的模式创新才可以把技术创新的威力发挥出来,且通过好的商业模式积累资源、获取利润,进而更好的投入到技术创新,做更深更长期的底层技术投入”。当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实现正向循环,企业发展的增长飞轮也将随之开启。

另外一个是管理创新,或者组织创新,这一点在人口增量红利消失、国内外市场竞争都日趋激烈的当下就显得格外关键。在曹毅看来,今天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一些组织管理创新,比如字节跳动。字节跳动目前管理着全球约十万人的团队,组织发展的问题尤其复杂,同时还有全球化背景的挑战,“怎样做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内部创新,怎样做到又要有战略指引、又要有灵活空间等等,这些问题对字节跳动组织层面的考验都是非常大的”。为了应对组织变革带来的挑战,字节跳动设立了管理研究院,而飞书不仅是提升效率的沟通工具,也在层级组织向网状组织转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面对这三类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创业公司,都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做到愿意去尝试,甚至去主动拥抱不确定性。在曹毅的眼中,“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岁月静好的一块领域。如果有的话,也是短期的局部的,更大范畴更长时间维度里肯定是一浪接着一浪的创新,没有人可以躺在那靠品牌效应、靠网络效应去坐享其成。” 正如今天所有大公司都怀揣着的巨大焦虑感,这也注定了创新迭代将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投资机构能做的,就是要投资于创新企业,从而在变局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 选择质变

在投资世界里,投资于量变、甚至投资于不变可能是挺主流的一派。不变的是相对确定的庞大需求,相对确定的供给方式;而量变存在于某些线性变化,比如领先公司通过比较更好的商业模式实现市场份额利润率的双重提高等等。从根源上来讲,这种投资理念是相信世界的某个局部是连续的。

曹毅表示,“源码投资于质变,是相信这个世界某些区域或某个阶段是不连续的、非线性的,是需要有一些质变才能够转型或者进化的”。源码资本希望更早看到一些相对长期确定性的大趋势,这种大趋势中往往蕴藏质变型的投资机会,而这类机会潜在回报和空间也是非常可观的。

在投资量变还是投资质变这个路口上,源码资本会趋向于选择投资于质变,投资于0到1、1到10这个阶段。即便是源码目前的成长期投资,也是认为这些公司在业务量变过程中,依旧还有某个新业务可能存在质变的可能性,比如从链家到贝壳,从头条到抖音,这期间都是既有量变又有质变交叉的状态。

4. 现在的边缘,未来的主航道

目前在市场上,很多行业容易形成“显学”,进而行业内迅速达成一致、形成共识,吸引行业内绝大部分的资金、目光和时间。源码资本内部极力强调拒绝滑入“短、平、快”的惯性通道。“短”,是指总倾向于短期就能见效;“平”,是指平庸,别人这么做我这么做,导致投资行业的平庸化;而“快”,是指总是在寻找快进快出的机会。曹毅阐述道,“人性是会受到向下重力影响的,如果没有一些理念、哲学、原则层面上的坚持,容易陷入行业的惯性洪流中,难以自拔”。

源码自身的做法是更早的去投入时间,哪怕这个行业现在没有共识,哪怕短期可能没有投资机会,哪怕只有很少的人在关注这个事物。源码资本要做的是,在一个看似边缘的行业,十有七八都不看好的时刻,去做那十之一二,当边缘变为主航道时,成为行业内准备最好的人。

在强调相信边缘时,曹毅认为这是需要一些浪漫主义,一些理想主义,尝试以未来科幻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而现实中的自动驾驶,AR、VR,脑机连接,以及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回头看来也的确是之前科幻电影里所设想描述的。“记得《钢铁侠》里面,某个时间最大的公司是机器人公司。当下最大的公司是手机公司,但未来某一天最大公司可能就是机器人公司。对于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事物,是需要一些浪漫主义的。”

在边缘领域去寻找创新,会带来一个明显的优势:快人一步。在这个时间窗内,聚焦所有的投资资源、研究资源、投后资源、网络资源,很容易取得先进优势,这将很大程度上避免现在创投机构之间出现的遭遇战。遭遇战可能无法完全避免,但在更大领域上,源码资本是希望打阵地战或者打伏击战,提前在一些领域布局。当这个伏击战场最后切换成主战场的时候,能有一个很好的位置来应对。

5. 与伟大愿景的创业者为伍

古语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投资行业应该是既怕入错行,又怕嫁错郎的一个领域。与当下时代最优秀的创业者在一起,每一位投资人都可能面临跟不上其步伐的压力,但正是这样的压力才会带来更多的成长。

经过多年的梳理,曹毅和源码认为最优秀的创业者通常是具备多个矛盾的集合体,他们能够让多个矛盾融合并且得到极致的发挥,比如既务实又浪漫。在源码的眼中:

优秀的创业者既能攻于九天之上,又能守于九地之下。既能够攻于九天,需要竞争的时候可以非常激烈的去竞争;又能守于九地,像一棵大树一样,向内自驱生长,成为苍天大树。

优秀的创业者既无限向外又无限向内。无限向外是指没有边界,在更大范围去涉猎,形成肉眼可见的业务、规模、数字、市值;同时又是无限向内,以飞快的速度提升内在。在曹毅看来,“优秀的创业者创业做一家公司,更广泛同社会发展连接,并且创造价值,同时也是一条自我修行的路径,二者合一,达到非常高的内在境界,所以他们既是无限向外,又是无限向内”。

优秀的创业者既感性又理性。很多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的创业者们能够非常有逻辑和体系的去梳理事物。但是他们对人性是很敏感的,“对于不太能用逻辑和理性去描述的东西,他们并不认为这个东西就不存在,反而用一些感性的视角,很好的同理心来对待”。

“现在的创业者就像当代的摇滚明星一样,能够看到他们身上有热爱的力量,理想的力量,偏执的力量,独行的力量,纯粹的力量”,曹毅颇有感慨的表述道。

初心即未来

投资策略、投资逻辑、投资判断是基于投资理念,投资理念又是基于投资初心,而回到源码的投资初心。曹毅在演讲最后表示,源码的初心就是去做最具创业者精神的投资机构,创造持久真实价值,助力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帮他们改变行业,进而改变世界。

图片来自 源码资本
目前源码资本资金管理规模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内部组织持续创新迭代,投后服务能力稳步提升,IT数据价值初露锋芒,外部“码荟”生态循环良好,这些不同侧面的优化和成长都源自于源码清晰的自我定义。
六年之后的今天,源码成员企业近200家,覆盖中国新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源码与成员企业一道正在成为推动中国崛起的新兴力量。“To C的企业是在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To B的企业是在让商业更智慧”,源码资本将继续同伟大愿景的创业者一道,不忘初心,携手创造持久真实价值。

1.97亿月活,品牌如何与B站用户们建立粘性?

通过持续破圈的优质内容与积极的运营策略,B站已经成为拥有1.97亿月活用户的视频内容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戏称B站为“无限矿业公司”或者是“学习网站”,任何想要学习了解的东西,都可以在这儿找到答案。究竟它有什么样的魔力吸引了如此多年轻受众的喜爱?品牌又该如何通过它与年轻的消费群体建立长线的联系?

日前,源码资本成员企业布鲁可、稿定设计、居理新房、邻几便利店、0305、岚时科技、理想汽车、Ofood、PWU、Scentooze、尚实美妆、Suplay、Vyou、王饱饱、蜗牛保险、玩物得志等消费赛道成员企业CEO及高管来到B站总部,以“入海Z时代,共创新国品”为主题,展开了一场深度了解B站生态的私享会。

分享嘉宾:大栋 哔哩哔哩副总裁、UP主商业化负责人 张溢 哔哩哔哩主站商业中心总监

货架品牌升级为心智品牌

哔哩哔哩副总裁、UP主商业化负责人大栋认为,经历了流量红利和内容红利,今天迎来了创作者红利的时代。B站的公司文化、商业模式、产品研发等等都严格遵循“社区优先”的底层逻辑。

目前月活近2亿的B站用户绝大部分是年轻用人,平均年龄长期稳定在21岁左右,同时B站的创作者数量也在大幅度增加。在用户质量方面, B站的用户留存率奇高。年轻的用户和创作者长时间大量聚集在B站,为想要洞察下一代年轻人消费习惯的国潮品牌提供了绝佳的投放场景。B站凭借UP主的IP效应和内容干货沉淀,视频播放数据自带长尾上升效应,高质量视频生命周期更长,更具投放价值。

哔哩哔哩主站商业中心总监张溢指出,B站大部分内容都是由UP主自己创作的,他们准确把握住了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共情脉搏,形成优质内容的同时加速了粉丝数量的猛涨。B站浓厚的学习氛围也激发了年轻人创作的欲望,用户同UP主互动频繁,粉丝有着超高的黏性。

用跨圈合作让用户和品牌灵魂碰撞

B站特有的这一内容生态,为新生品牌占领用户心智提供了绝佳的投放场景。B站已经形成了平台支撑UP主,UP主信赖平台的良性机制,无论是内容创造各种扶持措施,还是推出花火平台,都是希望更多UP主能够同平台一起成长。

在B站可以通过特别优秀的,还有特别懂中国人的年轻UP主去实现品牌塑造。B站拥有15大分区、7000+核心文化圈层的庞大的兴趣版图,能有效帮助品牌主划定、区分人群,依靠发表兴趣内容找到目标用户。而在每个兴趣板块中,B站都拥有优质的UP主。通过发布相关兴趣的优质内容,这些UP主成为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优质沟通媒介。

王饱饱联合创始人何亚溪说:“王饱饱整个品牌是在2018上线,一开始就同B站UP主合作。可以说,王饱饱就是同B站的UP主一起成长起来的,UP主们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创意内容。”如果新品牌敢于表达自己,愿意主动融合圈层,期望拥抱下一代年轻消费者,B站的UP主们能够用各种奇思妙想的创意,让品牌实现破圈跨界,从而占领年轻人心智,形成强大的品牌生命力。

美股IPO关键流程解析

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相继实施以来,A股市场迎来IPO热潮。在国际政经坏境等因素影响下,部分中概股重设上市路径选择赴港二次上市或回归A股;同时美股市场凭借其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优势,仍受青睐。

为了帮助码荟成长期成员企业及时、全面理解资本市场的变化趋势,源码资本投后能量中心于今年4月至9月,围绕A股、港股、美股邀请了来自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华泰国际等顶级投行的资深专家,以及知名企业CFO、董秘等亲历者,从多维的角度为源码成长期成员企业CEO和高管们举办了六场闭门主题分享。

我们将其中的精华干货整理成为五篇文章,陆续分享出来,希望能够与你联机学习,共同进步。

每期要点预告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各国资本市场进入剧烈波动的震荡模式。随着中国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新基建正式将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创新创业的热点赛道推到了政策前沿。

目前中国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国外金融机构纷纷调整在华配置,科创板迎来“倍速快进”模式,而中美之间经济脱钩的声量日益加剧,国内外上市环境、政策都发生了诸多变化。上市之前的准备、上市过程中的路演定价、上市之后的市值管理等等知识点是创业者们临门一脚必须补齐的认知短板。

为此,「码脑」特邀资深CFO余滨同码荟创业者进行了线上闭门交流。结合三家公司上市经历,余滨为码荟创业者梳理了上市前、上市过程中以及上市之后三个时间维度的各项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有着极强的实操性。

本期分享嘉宾余滨:

前流利说CFO,此前曾任旭创科技(中际旭创SZ:300308)CFO、星空传媒CFO兼执行董事、优酷土豆集团高级副总裁、土豆网CFO;目前仍担任多家美国、香港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主席。曾操盘包括海内外IPO、重大资产重组、海外上市/退市、上市公司私有化、海外并购等财务运作。

以下为精选分享内容:

IPO前:你必须知道的4件事

公司为什么要上市?上市有什么好处?在哪里上市?正如“1000个读者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一个有上市理想的企业家心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考量。关于美股上市,无论有什么样的考量,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需要以终为始,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1. 上市能为企业带来什么

第一,上市可以加强公司品牌的信誉度,特别是对于To C的行业,品牌优势非常明显。以某To C的公司上市为例,该公司赴美上市当月新增注册用户和付费用户都开创历史新高。上市增强了企业在用户中的品牌认知度和信誉度。

第二,对于客户市场正面影响的考虑。以某上市ToB 企业举例,它的客户大部分是美国企业。作为一家中国公司在美股上市,不仅增加了对客户市场更深入的了解,也让这些美国企业客户对公司的认知和信任得到了提升。

第三,上市帮助企业打开融资渠道。通过上市,私营企业变成公众公司,股权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再融资的渠道和方式也会变得更加方便。

第四,从企业内部管理考虑,比如激励机制优化。对于更依靠人才的轻资产公司和高科技公司,上市以后股票有了比较明确的估值,期权兑现渠道也更为畅通,更有利于企业吸引优质人才。

最后,很多公司也会视上市为公司发展的里程碑,包括创业者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也为早期VC、PE投资人提供了合理的退出渠道。

对于创业者和企业,上市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上市之路很漫长,上市以后企业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何让上市后的企业持续发展才是创业者的持久目标和不变的命题。

2. 如何选择合适的资本市场

选择资本市场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硬件标准、市场偏好、投资人组合、上市流程、难易程度以及上市后的监管和政策风险。

首先从客观上来讲,A股、港股、美股都有自己的一套上市标准。比如纽交所对盈利要求是“最近三年累计税前利润不能低于1亿美元”。但纽交所为了吸引各家企业去上市也设计了不同标准的灵活机制,如果不能达到盈利标准,还可以参照估值、收入等测试标准。所以,建议企业先做一些上市达标测试和可行性研究,了解公司是否符合目标资本市场的要求。

另外要考虑的是各个资本市场的不同偏好,主要是指对行业和规模的偏好。例如香港市场长久以来对规模大、市值高的公司比较青睐。近两年香港市场逐步发生了变化,比如出台了“同股不同权”、“放宽盈利标准”等新政,使得很多中小创新企业得到更多关注和机会。而美国资本市场对已经验证的成熟的商业模式比较认可,在美股市场上已有对标公司的企业相对容易得到资本市场和投资人的青睐。建议企业根据自身行业和规模,关注各个资本市场的变化和偏好,选择最适合的市场。

第三,需要考虑投资人组合。各个资本市场机构投资人和散户在参与IPO时的比例不尽相同。例如港股如果上市时市场认购超过了一定倍数,就要将一定比例的额度分配给零售散户,这点同美股和A股市场都是不一样的。公司在选择资本市场时要考虑机构投资人和散户的组合比例。

最后要关注上市的流程和上市后监管环境。例如美股和港股,尤其是美股,上市流程是相对简单的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主而非监管机构审批,所以过程较为可控,通常六到八个月就可以完成上市,但是上市之后的监管环境,包括做空机制,媒体披露等渠道多样,机制也非常成熟,所以监管环境相对严苛。而A股则像在中国考大学,考试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准入门槛很高,但后续维持上市公司的成本和被退市和起诉的风险较低。

3. 如何选择上市时机

首先要考虑外部市场情况:一方面是自身对应的竞争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是整体资本市场的窗口期。

在同行业存在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抢占第一个上市的先机,一旦变成第二,除了更加复杂的上市过程之外,市值也会因前者而受到限制。作为激烈竞争领域的第二家上市的时候,同样的问题就会被重点关注,而且会参照第一家的要求做各种信息披露。

2016年下半年某AI教育公司开始整体商业化,2018年9月上市。选择这个时间上市,除了各方面的评估,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中概股上市处于比较顺利的窗口期;第二,教育赛道竞争非常激烈,该公司希望做为AI教育的领跑者出现。从遏制竞争对手这个方面而言,作为AI教育第一股,上市的时机选择是正确的。

选择最佳上市时机,需要判断企业外部及内部各方面的上市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

4. 企业需要重视多项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判断业务模式是否稳定,并且处于逐步上升的态势。不建议创业公司在转型或业务创新阶段选择上市。上市后作为公众公司,市场需要稳健的业绩,对企业业务转型的容忍度相对一级市场更低。在转型或是创新期间,往往股价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其次,财务数据是否已经按照美国的会计准则完成了审计工作。中国公司大部分都是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完成每年的报税功能。上市之前需要将财报调整为美国会计准则。这是一项比较繁杂的工作,耗费的时间也比较长,需要提前着手准备。

另外,必须建设符合上市公司标准的内部团队。很多创业公司早期把更多精力投入在发展业务和冲锋陷阵抢市场上,对中后台团队建设并不是很重视。创业者在判断是否可以上市的时候,除了业务团队,也需要加强中后台建设,包括财务团队、法务团队、内控团队,都需要储备好合适的人才。

最后,企业在上市之前还需要确定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这对融资规模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还有上市主体的股权结构,包括信托的设立,以及公司的治理结构、董事会以及内控流程和灰色地带的提前梳理等都要提前准备。这些都是企业在上市之前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

IPO中:围绕时间表关注关键节点

1. 选择优质的团队

上市过程会涉及到很多第三方团队:包括券商(根据融资规模可能不只一家券商),中方律师、美国律师,审计师、D&O的保险公司、存托凭证公司、投资者关系团队、制作招股说明书的印刷商、投行销售团队Sales force、投行分析师等。在组合团队时,要研究各方操作过的历史项目,并且要关注其经手项目的后期表现。很多团队会罗列成功的IPO项目,这时还要关注这些IPO项目的后续表现。往往很多公司会忽略掉这一点。

另外在挑选团队时,应该重视团队本身的组成,而不是仅仅考虑其背后的品牌和名气。最重要是团队同公司的价值观和做事风格的契合度。一个好的团队会令整个IPO过程非常的顺利,反之可能会影响公司IPO的进度。

2. 严格地执行时间表

从项目的kickoff、选择团队到SEC的聆讯、路演、IPO敲钟,严格遵守时间表非常重要。一方面要严格地遵守时间表,另一方面也要面对现实。建议制定在不同情况下的多个时间表,预见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情况。

3. 做好财务预测对估值有直接影响

估值是建立在未来三到五年的财务和业务的预测基础之上。如果企业当期没有利润,估值通常会采用PS模型。有利润的企业市场往往期望采用PE模型。最近几年投资人愈来愈谨慎,所以更多的使用混合的模型,即采用PS加未来预测盈利后PE模型的混合估值模型。

财务预测和估值实际则反映了公司的业务发展方向和情况,所以这一步梳理工作对企业和创始人而言非常重要。而且,做好财务和业务预测,对公司上市之后的市值也会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做三到五年预测的时候,一定要和CEO、COO反复讨论,而不是财务部自己闭门造车。

完成预测模型之后,需要和券商及分析师反复充分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公司的业务,分析师会在公司预测模型的基础上独立的制定公司估值。这个阶段,公司和投行及分析师就估值高低会有博弈过程。无论估值采取何种模型,分析师给出的估值是高是低,做好基础的财务预测,对公司的估值和业务有直接的影响。

4. 路演需要反复练习

路演分为两部分:试水路演和正式路演。试水路演更多地是摸底资本市场,它往往是双向的,一方面看哪些投资人对企业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则是验证企业故事、业务和模式的过程,能了解投资人的想法和反馈。试水路演时投资人有价值的问题都值得公司管理层回来后进行讨论。

投资人常常讲一句话“最好的路演遵循Elevator pitch电梯法则,即如果和投资人乘一部电梯,在电梯从一层到十层的时间内,能把故事讲明白就是真的厉害”。从某个方面说明,投资人对CEO的期望是能既全面又简练。

很多人会把精力花在PPT上。实际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演讲和练习上。很多创始人忽略了这一点。怎样把PPT里的内容以最简单、最直接方式讲给对方听,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需要反复练习。

5. 找寻最佳的投资机构组合

最佳组合需要结合公司自身的阶段和规模,在股价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之间寻求平衡点。对于中小公司建议以长线为主,搭配Hedge fund和小部分散户。因为中小公司在上市初期得到的关注相对有限,基本需要三、四个季度的稳定表现才会有更多投资人关注。如果是规模比较大的公司,则可以考虑50:50的投资组合,它可以保证一定的流动性,使股价和估值及时反映业务的发展。此外,如果现有的投资人在IPO时候认购股票,一般有180天的锁定期。选择要不要现有投资人认购,也是对流动性的一个考虑。

最后分配和确定投资组合的时候,投行之间的竞争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决定。投行都希望给自己的投资人争取到更多的投资机会,所以作为公司方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通常来讲,最后定价时间比较短,大概是最后一天的下午分配和定价。这个时候投行之间都会显得比较强势,有些CEO会被这种情况影响。

最近几年,美国资本市场投资人也在发生变化。首先是中国背景的投资经理和投资机构明显增加了。这个趋势对中概股获得更多美国资本市场的认可是有一定积极正面作用的。另外,投资人对企业社会责任背景也有一定的偏好。与之前只关注公司业务模式相比,像索罗斯基金这类规模比较大的基金,在同等条件下,更希望投资对社会有一定责任和贡献的公司,比如说教育、医疗行业。

IPO后:企业面临多重考验

1. 风险控制

上市后最重要的是风险控制,中概股在美国上市之后,就被放在了放大镜下面,披露也有详细的要求,日常公司管理层的发言会有放大效应。另外,美国整体的监管环境要比中国完整,做空机制以及做空机构也非常成熟。国外媒体尤其是商业媒体的自由程度非常高,媒体报道也是上市之后风险增加的一个方面。

因此,在上市的招股书里要将风险进行详细的披露,上市后在年报中要继续更新,保证做到公开且比较符合实际的披露。在这个披露过程中, CEO通常比较激进,愿意将业务方向或者发展战略分享出去,但从风险控制角度,CFO对这种带有预测性的、没有很多数据支撑的披露持保守态度,保守的好处就是比较安全。

就做好风控而言,从内部来说,一方面上市一年要做合规内控的审计;另外一方面,公司要自发对内控进行整体的梳理,包括内控团队的建立等方面,在上市之前就要做相应的考虑,从根本上杜绝各种风险。很多公司仅为了满足上市要求,上市之后很长时间不雇佣内控的团队,也不去聘请一些专门做内控的外部机构做梳理,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另外通过购买D&O Insurance(董责险)加强风险合规成本的控制。

2. 遵守披露规则

上市之后要严格遵守披露规则,包括静默期股权的处理。按时发季报、年报,并且在披露完整性上控制好风险。在季报、年报发布之后,公司也应该跟分析师和投资人做及时的沟通,把公司发展的最新情况更新给投资人。即便有做空机构做空,企业也已经做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这对打赢大部分做空机构都是重要的前提。

3. 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最核心的重点是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业务做好是所有故事的基础,也是作为CEO、CFO真正应该关心的。一家公司市值的核心在于业务,而不仅仅是能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故事或者经常出去讲故事。

对中概股来说,尤其是中小板块,要做好思想准备:上市后一年里公司的股价可能都不会太好。一是由于投资人易手概率很低,所以公司的流动性不足。但是中小公司如果将业务和季报做好,有超预期的表现,大概率四个季度之后就会得到投资人的关注,从而迎来市值提升的机会。

除此之外,市值管理的技术和过程也很有讲究。对外沟通统一口径是很多公司忽视的部分。很多公司会犯一个错误,导致自己的市值受损。公司CEO会有一套自己的讲故事想法,公司IR团队又有自己的一套东西。尽管大家会分工,从不同角度讲不同的内容,但是应该有统一的口径来对外沟通,避免对外传递信息不一致对市值造成影响,甚至让做空机构发现漏洞。

投资人的管理方面,建议把所有接触过的投资人建一个Database,不管他们有没有买过公司的股票。内容包括资金规模、PM的教育背景、个人偏好、职业经历、基金投过哪些项目,特别是中概股。要经常去更新数据库,充分去了解这些投资人的偏好,包括投资人的机构变化,在市值管理过程中做到知己知彼。

新经济在香港IPO市场占比近6成 为何港股成新经济沃土?

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相继实施以来,A股市场迎来IPO热潮。在国际政经坏境等因素影响下,部分中概股重设上市路径选择赴港二次上市或回归A股;同时美股市场凭借其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优势,仍受青睐。

为了帮助码荟成长期成员企业及时、全面理解资本市场的变化趋势,源码资本投后能量中心于今年4月至9月,围绕A股、港股、美股邀请了来自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华泰国际等顶级投行的资深专家,以及知名企业CFO、董秘等亲历者,从多维的角度为源码成长期成员企业CEO和高管们举办了六场闭门主题分享。

我们将其中的精华干货整理成为五篇文章,陆续分享出来,希望能够与你联机学习,共同进步。

每期要点预告

近年港股一直备受资本市场青睐,香港自2009年至2019年的集资金额总数在全球所有的交易所中排名第一,达到3030亿美金,超过纽交所、纳斯纳克、上交所、深交所。以2019年为例,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完成发行的IPO数量均多于其他交易所。香港长期作为全球最大的首发市场之一,在过去六年内四度成为全球首发集资总额最高的市场。如何全面了解香港资本市场,港股IPO又需要哪些条件?

「码脑」邀请华泰国际投行部董事总经理曾鹿海先生华泰联合证券执行总经理田来先生从投行视角分享港股IPO相关内容,详解香港资本市场的概况及特点,香港IPO方案及流程以及香港再融资方式等话题,预测港股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企业赴港股上市机会。

以下为精选分享内容:

香港成内地企业首选海外上市地新经济公司占比近六成

目前来看,香港资本市场是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投资热土,且将积极融入国家发展中,香港上市也将为企业引入更多高质量的国际机构投资者。

香港资本市场的特点是什么呢?首先,它是不断演变的。例如阿里巴巴由赴港上市转而到美国上市,推动香港资本市场的变革: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允许没有收入的公司,指的是大健康行业的公司到香港上市。其次,给散户更多的参与程度。第三,时间比较明确,通常是审批3到5个月。第四,融资的方式比较多样化。第五,锁定期较短。第六,打造海外并购平台。

综合看来,香港成为内地企业首选的海外上市地,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香港是真正的国际化市场;是最紧密联系中国本土的可靠市场;拥有充沛的一级市场资本可容纳大型上市;发行架构丰富;新经济公司主选市场之一;再融资及并购市场高效、资本运作自由;大股东锁定期较短、增减持灵活;衍生金融工具丰富,管理资产组合便捷;重点行业估值中枢上移、差距缩减;港股通深度连接,汇聚全球流动性支持。企业去香港上市有灵活的上市架构。比如,红筹架构、纯H股、先A后H、先H后A、新三板+H以及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在香港上市等等。

目前,“新经济”已经取代“老经济”成为香港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2018年港交所进行上市规则改革,更有利于“新经济”公司上市,进一步增加港股市场吸引力。通常刻板印象认为只有大国企、大央企会到港股上市,但是以2010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香港上市公司市值为例,港股市场新经济公司的占比不断提升,目前已经接近6成,这意味着新经济成为香港IPO市场的半壁江山以上。

2018、2019年均有接近一半的融资规模来自新经济企业。2018年共218家公司上市,IPO集资额达2880亿港元,其中32家属新经济及生物科技(占比总集资额49.4%);2019年共183家公司上市,IPO集资额达3142亿港元,其中47家属新经济及生物科技(占比总集资额49.1%)。

港股IPO情况活跃大陆资本规模逐渐彰显

香港虽然IPO多,但交易量一直被诟病,港交所海外交易额比重持续高于本地交易额。目前,南向资金已经成为港股市场不容忽视的力量,包括很多中国企业在香港设立投资机构之后,香港的交易量非常活跃,来自中国大陆的交易额占比不断提升,中国大陆的资本规模逐渐彰显。

从流动性来看,目前港股流动性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2018年以后日均成交额已经超过1000亿港元。南下资金活跃了港股市场,未来将有更多大陆资金流入港股市场。

通常认为,香港的资本市场受美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很大,但数据显示,港股对A股的关联性逐步提升。目前AH股溢价率处于历史高位,随着南下资金的流入和来自内地的投资者占比上升,A股和港股定价体系将趋于一体化,高溢价情况有望逐步缓解。

A股以前IPO非常困难,通常需要多年才能审核完成上市,近年由于注册制改革,时间大幅缩短了,但是再融资方面还需要审核,而港交所提供丰富的上市后融资渠道,包括后续增发、大宗交易、供股、发行认股权证等;公司在首发融资后六个月后可增发新股。

从投资者渠道方面来看,香港市场上的投资者,本地投资者上只有30%,超过六成海外投资者来自美国、英国及中国内地。从2020年香港IPO市场概况来看,前8个月有92家公司在香港上市,融资规模接近1500亿港元,其中6月迎来京东、网易两个中概股回归,集资额超500亿港元。很多巨头喜欢去香港上市,因为香港的金融市场全球资本参与,资金量充足。

香港IPO方案及流程通常T+7月完成挂牌上市

港交所设置主板上市要求为满足盈利测试、市值/收入测试、市值/收入/现金流测试中的任意一个测试,此外要求主板申请人至少前三个会计年度的管理层维持不变(即有大致相同的管理层)及至少最近一个财务年度的所有权不变(即控制权不变)。

其中,盈利测试要求为最近3年最低总盈利5千万港元,最低市值5亿港元;市值/收入测试要求最低市值40亿港元,收入为最近财务年度最少5亿港元;市值/收入/现金流测试则要求最低市值20亿港元,收入为最近财务年度最少5亿港元,现金流为最近3个财务年度最少1亿港元。

香港上市基本流程大致分为前期准备工作(交易准备)、执行(涉及尽职调查、文件准备等)、市场推荐及发售(预路演、路演、定价)、挂牌及交易(涉及上市和后市环节)四个阶段。上市整体方案(时间表)通常在T月完成中介选聘并启动上市,T+3月底之前召开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港股发行议案,并向港交所递交A1申请,T+6月下旬通过港交所聆讯,T+7月下旬完成挂牌上市。

香港IPO一般关注事项

香港上市需要关注发行比例、资金用途、内部控制、关连交易、合规监管、土地及物业评估、公司治理和税收、社保及公积金等事项,具体看:

  • 发行比例方面,根据港交所上市规则的要求,公众持股量至少需占公司已发行股份数据总额的25%;如果公司市值超过100亿港元,且港交所确信该证券的数量以及持有权的分布情况,仍能使有关市场正常运作,则港交所可酌情接納介乎15%至25%之间的一个较低的百分比的公众持股量。如果公司上市前沒有可视为公众持股的小股东,则发行数量須为最低公众持股量(15%至25%);若有,則发行数量可更低。若为上市公司分拆,可选用介紹形式上市,把股票直接分派给原母公司股东,不需公开发行新股。

 

  • 资金用途方面,募集资金用途在香港上市规则下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港交所会要求明确具体的募集资金用途和比例,有比较详细的使用计划,但比A股IPO的募集资金规划及使用方面会大幅简化。外管局要求明确的资金用途才可以获得结汇审批,应提早和外管局沟通。

 

  • 内部控制方面,董事和保荐人需要判断公司在上市时内部控制和管理系统是否有效。市场普遍做法是聘请内部控制顾问,为董事和保荐人出具专门的内控调查报告;内控顾问的通常工作方式是审阅公司及个别主要子公司的内部控制手册、管理层访谈和对部分关键业务循环进行穿行测试。内控顾问可与审计师紧密配合,及早发现问题,并应协助公司在递交A1申请前即完成重大问题的整改;为协助公司尽快解决所有内控问题且内控顾问一般按项目收费,建议于在项目启动后不久即选聘内控顾问入场。

 

  • 关连交易方面,根据港交所上市规则的要求,公司需要对其报告期内的所有关连交易进行整理,如有持续关连交易,需设定其未来三年的交易金额上限。至於对有关持续关连交易刊发公告或取得独立股东批准等要求,可在上市前向港交所申请豁免。港交所并不禁止关连交易的发生,但是关连交易若在上市公司业绩期或將來的运营中佔主要部分,可能会引起香港联交所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运营的独立性的关注;所有关连交易在定价及条款方面必须基于公允的前提。公司需要证明与关联方的交易均按照一般商业条款和正常业务程序进行,其定价原则与独立第三方交易一致。

 

  • 合规监管方面,在上市过程中,公司需要向法律顾问提供过往(尤其是最近3个完整年度)的不合规事件和监管部门的检查记录,以便律师出具上市法律意见书;另外,为了方便与联交所的沟通,公司也应尽早向保荐人提供有关记录,及在事件突发时,第一时间通知保荐人,以准备应对;公司应当在招股书中对重大或系統性不合规事件和相关的后续处理措施(尤其是内控机制的改进措施)等进行披露,按情況要求或需由专业中介团隊发表相关的意见。

 

  • 税收、社保及公积金方面,在递交A1申请前需开具公司下属各家公司的无欠税证明、环境评估证明、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障和住房公积金证明等;由于国内大部分地区对企业为员工向社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存在地方规章和办法,公司在申请上市过程中必须获取相关监管机构的确认函,以证明未有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少缴或漏缴的情况;在上市项目启动阶段,公司旗下各法律主体应尽早与相关监管机构进行沟通并获得各项合规确认函。

H股及红筹上市比较

香港上市有两类,一个是搭红筹架构,一个是搭H股。红筹由港交所审核,H股还要加一道流程由中国证监会国际部审核,所以H股是两道审核,红筹是一道审核。但H股自2018年改革以后,改为原则上只审核法律问题,审核法律问题时会尊重律师所出的意见,仅会对行业方面做一些窗口指导,比如房地产、娱乐业等等。但是红筹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房地产企业大部分都是红筹上市。现在,有很多互联网企业搭红筹的时候还会涉及到VIE架构的搭建。香港大概的上市时间为6到8个月,不含搭红筹,搭红筹上市可能需要多1到3个月。

目前来看,保荐人及承销团是IPO成功发行的关键因素。在国内的审核以前理论上是叫“审核第一、发行第二“,但是目前从科创板的发行、创业板的发行来看,注册制底下中国A股的发行跟国际慢慢接轨,更加的市场化。在香港是历来如此,既要找一个强有力的保荐人做IPO,保荐人较早介入工作,为公司在发行正式启动前提供最优方案,协调各相关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承销商团队,香港首次公开发行一般会采用多层的承销团结构,每一层在上市项目的执行以及市场推介中发挥不同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港交所跟证监会的改革,允许创新类的大健康企业,包括药剂(小分子药物)、生物制剂和器材(包括诊断器材)创新类的没有收入的企业采用18A章来香港上市。18A章要求核心产品“已通过概念开发阶段”,也就是说过了一期,要开始第二阶段的临床试验。

而港股同股不同权方面,则对市值有一定的要求。要求上市时市值至少400亿港元,或上市时市值至少为100亿港元及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收益至少为10亿港元。

香港再融资方式:配售、供股及可转债

关于香港的再融资,主要的方法有配售、供股及可转债。香港的配售(或称配股)类比国內的定增,但比较简单,公司可于年度股东大会向股东取得发行现有总股本20%的一般性授权,当配售给独立投资者、配售价与当时股票参考价格折让不超过20%、同时发行不超过总股本20%時,就可以在授权有效期内择机发行。否則,需要特别股东大会授权。

供股发行机制是按持股比例向所有现有股东发行新股。例如,如果是10:1供股发行,现有股东将有权按目前持有的每10股认购1股新股。供股发行可以以最高的确定性获得较大数额的资金,并且同时维持大股东于公司中现有的持股比例。

可转债具有发行时执行时间短、成本较低、没有即时股权摊薄等优势;但是大的劣势是转股情况不可控,因此公司的负债比率存在不确定性。在设计条款时,公司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及自身需求在可转债的股性和债性之间进行平衡。

从H股上市到市值管理全攻略

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相继实施以来,A股市场迎来IPO热潮。在国际政经坏境等因素影响下,部分中概股重设上市路径选择赴港二次上市或回归A股;同时美股市场凭借其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优势,仍受青睐。

为了帮助码荟成长期成员企业及时、全面理解资本市场的变化趋势,源码资本投后能量中心于今年4月至9月,围绕A股、港股、美股邀请了来自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华泰国际等顶级投行的资深专家,以及知名企业CFO、董秘等亲历者,从多维的角度为源码成长期成员企业CEO和高管们举办了六场闭门主题分享

我们将其中的精华干货整理成为五篇文章,陆续分享出来,希望能够与你联机学习,共同进步。

每期要点预告

企业在发展中为了赢得更多的运行资金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上市融资逐渐成为各大企业的首选项。而在企业IPO的过程中,CFO担任着“一号位”角色,不仅对内需要配合CEO了解公司业务、团队组建、财务情况,还要对外联络投行、会计师事务所等来沟通推进工作。在上市成功之后,市值管理又是一份CFO必须认真解答的升级考卷。

「码脑」邀请到药明生物CFO卢韶华女士,从实战角度分享关于资本市场选择、上市前准备、到上市后市值管理和股权激励计划的CFO全流程IPO攻略。

以下为精选分享内容:

上市地点的选择

在决定IPO的瞬间,一系列的筹划和准备也就随之开始。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搭建架构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资本市场的选择很重要,无论是红筹架构,还是中国架构,税务、税务筹划、重组这些都要提前做。选好上市地点后,IPO开始启动,后续的流程都会水到渠成。那么对于CFO来讲,港股、美股和A股的优势分别是什么?选择上市地还需要做什么样的考量呢?

港股优势:资本运作灵活性佳、不但坐拥优质的全球资本平台、同时拥有吸纳北水的优势、增强公司股票流动性

1. 上市流程确定性优于A股,执行时长一般为6个月。

2. 完全市场化的IPO定价机制,让公司和股东上市时的价值最大化。可以考虑引进战略及财务投资者作为基石投资者,上市的基本成功率会得到增强,资本故事就有了背书。

3. 有很灵活的境外资本市场平台。IPO时可以灵活选择发行新股和/或出售老股,上市后的再融资手段灵活、执行效率高,且可以通过一般性授权后续增发股票,不需要事前通过任何的监管批准。

4. 上市后有机会被纳入港股通,沪港通,进一步得到南下资金流入支持,北水南流也会占据流通量的很大一部分。有时国外投资者对于中概股有很大顾虑,国内优质的机构投资者像中国人寿、社保基金、汇添富、易方达等都可以通过港股通对企业给予支持。

5.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联交所的IPO将吸引全球优质机构投资者参与,包括国际及中资基金;IPO大部分股票将分配于侧重基本面分析的机构投资者。其中侧重长线持有的国际机构投资者例如Capital Group、Fidelity、Wellington Management、Hillhouse、Schroders plc等。同时中国基金对于港股上市的企业的认可度和信任度都比较高,因此当国际市场对于企业还不够了解而需要更多时间来建立足够的信心的时候,中国优质基金仍然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份有力的支持。

6. 募集资金处于境外,以港币为货币单位,有助于海外扩张及收购等活动的募集资金的灵活使用。

选择港股上市需要考量的问题:

1. 海外市场估值长期低于A股市场。

2. 相同市值的企业,一般在A股市场能获得更高的成交量。

美股优势:市场深度、流动性强

1.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程序以披露为基础,较港股、A股尽调要求少,过程较快且直接,时间表确定性高,通常5-7个月。

2.同样完全市场化的IPO定价机制,可以引进投资者参与同步私募配售(Concurrent Private Placement or “CPP”),相当于香港上市中的基石投资者,帮助为发行人站台。

3.上市灵活度高,规模、定价和现有股东参与方面均更加灵活。

4.市场深度及流动性强。

5.需要较少中国监管层面的支持批准。

6.募集资金处于境外,以美元为货币单位,有助于海外扩张及收购等活动。

选择美股需要考量的问题:

1.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主要为科技及相关行业企业,其他行业赴美上市案例较少。

2. 与香港和A股相比,需要更多考虑中美地缘政治的影响。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美国上市中概股公司回港进行二次上市。

3. 首次公开发行流程可能会受到肯尼迪法案修正的影响。虽然法案没有立刻对首次公开发行进行限制,但规定连续三年不符合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检查要求的上市公司将无法继续交易并退市。

4. 需满足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合规性要求,否则可能面临集体诉讼的风险。

5. 中国本土投资者的参与度相较于港股更为有限。

A股优势:更高二级市场估值及潜在发行估值

1. 更高的二级市场估值及潜在发行估值。此外,现在的科创板/新创业板IPO可能较传统A股IPO享有一定的估值溢价。

2. 鼓励创新,证监会会更注重改革和创新型企业。

3. 科创板/新创业板注册制的推出降低了上市门槛,显著缩短了项目执行周期,执行可预见性提高。

4. 假如日后发展将更侧重于境内市场,A股上市可以向市场更明确的传达公司发展方向。

5. 二级市场流动性一般较好。

选择A股需要考量的问题:

1. 股票发行限制更多。首先,IPO时一般只能发行新股。其次,IPO锁定期较长。香港市场和美国市场的锁定期一般为6个月,但是A股的控股股东需要锁定36个月,战略投资人一般需要锁定12个月,也因此A股公司很难使用股权激励计划。

2. 上市规则对公司后续资本运作限制更多。第一,上市后的后续股票增发需要监管审核,限制更多。第二,未来公司需要进行后续融资或者股东减持,买进股票的投资人有可能需要接受锁定,这将有可能影响最终价格。第三,对于红筹企业,上市前境外股东持有股份后续于A股减持涉及额外监管审批,且细则尚未明确。

3. A股市场交易以散户驱动,机构投资者参与度不如海外上市,股价波动相对较大。

相较于A股与美股,港股上市在具有境外资本市场平台灵活性的同时地缘政治风险较少,因此港股备受中国发行人青睐。

最近上市H股和美股的趋势

尽管今年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但在二季度开始良好的市场背景下,美国及香港市场优质企业的股权发行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美国与香港股权新发市场在今年下半年尤为活跃。

香港股权发行市场

2018年香港交易所施行上市机制改革,首次允许生物科技公司及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引发了各地交易所的竞争机制,促进了优质竞争。因此2018-2019年在港股的首发上市发行均创下新高,2018年首发和增发共计64个,2019年57个。

今年由于年初疫情影响,首发上市项目较前两年有所减少,但后续增发市场却更加活跃,加之下半年中国疫情防控加速经济回稳,首发上市交易在下半年更为活跃,包括诸多美股回港二次上市,今年整体首发和后续增发已经达到55个,预计今年全年股权发行规模将超过去年。

今年的港股上市项目与过去相比有更多基石投资者参与。其中包括许多优质全球长线基金及行业专业投资者,优质的投资者结构也帮助公司后市股价取得了优异的表现。另外不少优质公司在零售部分也取得了创纪录的超额认购倍数。

今年的趋势:港股上市的企业类型主要有三大类。

首先,医疗生物板块在港股依然非常活跃。

第二,港股继续吸引中国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行境外融资。例如农夫山泉以11亿美元首发上市,这是至今港股首次公开发行的规模最大的消费品企业,这也将帮助农夫山泉进行下一步的国际化扩张,以及利用境外融资进行境外规划和储化。电子烟电商企业思摩尔于11月以11亿美元上市,成为中国电子烟的鼻祖。我们拭目以待的蚂蚁金服也有望成为港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首发上市。

第三,很多公司由于中美地缘政策风险回港二次上市。这一大类企业包括网易、京东、华住、中通快递等。

美国股权发行市场

在过去五年里,美国市场发行规模逐年有小幅变化,基本维持着稳定增长的趋势。今年前九个月以来交易发行规模已经超越往年,主要由后续股权增发交易驱动,其中中概股发行并未受到五月肯尼迪法案的影响,多个上市项目取得高于价格区间的最终定价,且后市表现抢眼。

上市前企业内部团队搭建要素和外部中介甄选

首先,CEO与CFO与整个团队的融合至关重要。从企业内部的维度来说,CEO的第一角色是故事陈述者,CFO是协助者。CEO一般都会从本质上坚信自己的创业理念和愿景,并且有热情和能力将整个故事阐述得非常清楚,充满着愿景和理念。资本市场一方面会非常看重CEO的热情、信心和对企业笃定的坚持,但也会要求由一位“靠谱的”CFO用数字模型去核实这些愿景是否可落实,并且成为可量化可兑现的一个估值。因此,在与投资人见面(预路演和路演)的时候,CEO与CFO的配合度、整个团队的融合度、讲述内容的一致度都将受到考验。

第二,锻炼企业内控有助于提升财务预测的精准度。财务部门要与业务紧密协作,理解业务脉搏,IPO之前的财务工作人员不要局限于传统财务的账务工作,而是要积极进行转型,锻炼财务模型搭建和财务预测的能力。可以在上市前的几轮融资即A轮、B轮、C轮的过程中,特别是与大机构投资人接触和培训的时候,锻炼企业内控,打磨财务预测的精准度。

三,尽早完成财务和法务的搭建工作。由于上市对于财务的要求非常严谨,因此在IPO的准备工作中,需要尽早请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以规范的会计准则制作财务报表,另外也可以请专业会计师为企业内部财务团队做国际会计准则方面的培训,并开始审计工作。这些工作都将有助于CFO更加精准的把握财务脉搏,计划和执行更完善合理的IPO时间表。

第四,发售时认定对企业看好并意愿长期持有的中介机构。有一些机构投资者会在企业IPO之后快速卖掉股票,令企业失去后市维护的稳定性。因此在配售股票时,除了要注意掌握配售节奏和配售量之外,更要注意甄选优质的长线投资者。尽可能挑选那些对企业有信心、有长期关系维护、并且有意愿长期持有股份的机构去定向发售。但从本质上来说,对企业是否有长期信心这一点仍与企业核心管理团队的业务能力息息相关。

市值维护及上市后的投资者关系和公共沟通技巧

一般来说,盈利(净利润)乘以PE倍数(市盈率)等于市值。因此高盈利并不等同于高估值。这需要企业内部齐心协力,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同时,也能够让资本市场认同企业前景,从而提高PE倍数。PE倍数越高意味着资本市场判断该企业的前景越好,CFO的一大责任就是教育并提升投资者对于企业的信心。

增强投资者对企业信心的秘诀可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信用度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指标。所谓信用度就是指业务承诺都能如期交付,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说到做到”。信用度通常需要通过一段持续的时间,例如连续8个季度、12个季度的时间,以精准的财务预测和实际业务的交付来证明企业管理层的可靠。可靠的信用度是之后CEO和CFO讲述企业展望的前提,是企业运营资本的基础,也是在资本市场进行配售和交易的底气。

第二,把公司故事讲得一致、清晰透明。企业对各方利益相关者都要一视同仁,讲的内容都要一致。公司管理层能够把业务模式和盈利能力讲的很清晰,把整个产业讲的很透明,大家就觉得这一家企业是值得信任的,进而市值就会被放大。作为CFO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点是沟通用语要尽可能的简单,不要由于专业术语过于晦涩产生低效率沟通。第二点是在沟通上要做好花费耐心和时间的准备,财务情况涉及到建模和很多细节,必然会需要很多次的沟通,不是听一次就能懂,所以,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及心理素质。

第三,上市以后需要搭建公共关系和投资者关系。作为CFO需要帮助公司和董事们避免集体诉讼。美股和港股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美股有集体诉讼机制,港股没有。在资本市场的选择部分我们有提到,在美股上市是以信任为基础,按照上市规则来披露经过律师认证后交易所就会认领。但是一旦日后发现招股书中有掺假成分,投资者马上就会启动集体诉讼,这对于整个行业、企业、和所有董事和高管而言,都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例如今年瑞幸咖啡的事件。因此从上市地的选择开始,CFO就需要考量上市以后维护投资者关系的风险和对策。

第四,通过创业者的合理减持来提升股票流通量。很多人说大股东减持是不好的信号,但未必是这样。流通量是市值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股票市场就像一个池子,如果股票都持在创业者手里而不进行流通的话,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有投资者看好公司,但是却买不到股票;另一种是投资者虽然买到了股票却不敢卖,一旦卖出就像一个小石头砸进一个小池子里,引起很大的波澜。因此,只要如前面所说,在充分保障企业的信任度、及做好企业的市值管理的前提下,其实创业者是可以按照一个既定的步骤逐步的去减持,这样整个池子才会越来越大,流通量也会越来越高。

如何用好股权激励计划工具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股权激励计划对于吸引和留存人才是非常有力的工具,在港股和美股都具有很好的效果。当大家能够看到个人财富参与到公司财富里,能够看到财务自由的希望时,工作的主动性和专注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以人才密集型的企业为例(例如服务行业、研发企业、专业咨询行业),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把股权发到核心团队和需要留任的人才手中作为强有力的激励。

上市前最普遍的股权激励工具是股票期权,这个阶段企业可以用很低的成本获得很好的效果,企业主可以按照贡献度或重要性等因素将现有的池子发给具有核心留任价值的员工,他们会更关注手中的期权在企业成功上市后的价值。随着公司估值越来越高,他们获得价值的增值部分就越来越大,这无疑会提升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大多数公司在上市后不一定仍然用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手段,因为上市后期权价值就是股票的市场价,如果上市后公司股价很高了,员工预期增值部分不再那么大了,又或者如果市场波动引致股价下跌,甚至低于股权授予时的价格的话,都无法起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上市后企业将会吸纳更多人才,而股票期权的授予成本将按照上市后股票的市场价来定价,股票期权的授予成本对于员工来说太高了,激励的效果未必能达成。因此,在港股和美股上市后,最普遍的股权激励工具是发限制性股票。限制性股票的好处是不用花成本来认购,无论公司股票涨或者跌,都可以按照市场价发放股份并且设置锁定期。限制性股票的优势在于大家的目标利益一致,未来的收益为动力,可以调动参与感。而且员工没有付出成本,也就不会对股票波动产生不安情绪。

设计股权激励计划时,既要看公司的当下处境,也要结合员工的需求。通常来说,普通员工对于现金激励有更大的诉求,是否有股权会对核心团队成员造成更大的心理影响。尤其是在股价上升之后,有股权和没有股权必然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但不排除也有核心员工在上市后依然更倾向于现金激励。因此企业可以考虑设计一套符合能拿股票、但不愿意拿股票的员工能在将来现金机制。股票期权最大的优点就是锁定期,也就是留任期,现金激励机制也同样可以设计为留任不同时长可以获取不同的金额,这样才能起到留人的作用。对于核心高管,可以设计专门的股权激励进阶版,与公司绩效进行绑定。因为核心高管是主导企业绩效达成的核心参与者,可以绑定企业利润或者营收等等,需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和设计。

A股改革红利远超预期 巨变下成企业上市首选地

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相继实施以来,A股市场迎来IPO热潮。在国际政经坏境等因素影响下,部分中概股重设上市路径选择赴港二次上市或回归A股;同时美股市场凭借其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优势,仍受青睐。

为了帮助码荟成长期成员企业及时、全面理解资本市场的变化趋势,源码资本投后能量中心于今年4月至9月,围绕A股、港股、美股邀请了来自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华泰国际等顶级投行的资深专家,以及知名企业CFO、董秘等亲历者,从多维的角度为源码成长期成员企业CEO和高管们举办了六场闭门主题分享。

我们将其中的精华干货整理成为五篇文章,陆续分享出来,希望能够与你联机学习,共同进步。

2019年以来,证监会推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推进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等一批重大改革举措陆续落地实施,绘就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蓝图,进一步提升了市场信心,为“硬核科技”公司、创新创业成长型公司创造绝佳的历史机遇。注册制改革将为创业公司带来哪些新机会?「码脑」邀请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TMT业务负责人、董事总经理金钟和董事总经理、保荐代表人、投资银行部TMT行业组徐石晏,从投资银行的角度分享“注册制改革下的A股上市机会”,详解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条件、注册制改革优势等话题,探讨注册制改革下的A股上市机会。
以下为精选分享内容:分享嘉宾一: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保荐代表人、投资银行部TMT行业组徐石晏

科创板定位

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提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2019年3月1日,科创板主要制度规则正式公布。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科创板公司挂牌上市。从宣布设立到首批科创企业上市仅用时9个多月,非常高效。

从改革情况来看,市场反馈和市场运行情况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和预期。科创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增强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包容性,更好地服务具有核心技术、行业领先、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口碑的企业,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支持创新的资本形成机制。

科创板改革,不仅是新设板块,更重要的是坚持了资本市场改革的市场化法治化方向。改革核心在发行、交易、信息披露、退市等各个环节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发行上市制度,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证监会坚持“严标准、稳起步”的原则,细化相关制度安排,完善风险应对预案,加强投资者教育,注重各市场之间的平衡,确保了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平稳启动实施。

伴随注册制推进,带动A股市场整体发生了比较大变化。未来注册制全面推开以后,投资银行打造投资故事、挖掘投资亮点的能力以及定价销售能力将愈发重要,A股IPO市场将更接近境外成熟资本市场。同时,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会出现分化:对于优质公司市场会给予溢价并拥有较好的流动性;而部分公司会触发退市条件逐步退出市场。

科创板企业上市条件——不存在表决权差异亦非红筹公司

科创板企业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科创板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不存在表决权差异的非红筹公司申请科创板上市的市值及财务指标应当至少符合下列标准中的一项:

1、第一套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2、第二套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3、第三套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2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且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4、第四套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5、第五套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目前来看,科创板已经上市的企业中,超过85%的企业选用第一套标准,泽璟生物则是第一家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

科创板企业上市条件——红筹公司或表决权存在差异的公司符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8)21号,以下简称《通知》)相关规定的红筹企业,可以申请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根据中国证监会《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红筹企业申请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适用《通知》《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并上市监管工作实施办法》(证监会公告(2018)13号)等规定。其中,已境外上市红筹企业的市值要求调整为符合下列标准之一:

1)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
2)市值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尚未在境外上市红筹企业,申请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市值及财务指标应当至少符合下列上市标准中的一项:1)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0亿元;2)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存在表决权差异安排的发行人申请股票或者存托凭证首次公开发行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其表决权安排等应当符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等规则的规定,发行人应当至少符合下列上市标准中的一项:1)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0亿元;2)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关于科创属性的标准

中国证监会今年3月发布了《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科创属性的企业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科创属性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常规指标+例外条款”的结构,包括3项常规指标和5项例外条款。企业如同时满足3项常规指标,即可认为具有科创属性;如不同时满足3项常规指标,但是满足5项例外条款的任意1项,也可认为具有科创属性。这种指标体系的设计在确保科创属性评价过程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的弹性空间,体现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包容性的改革导向。

上述3项常规指标是指:

1)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
2)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
3)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

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二十二条中第(五)款规定的上市标准申报科创板的企业可不适用上述第3项指标中关于“营业收入”的规定;软件行业不适用上述第2项指标的要求,研发占比应在10%以上。

除3项常规指标之外,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还包括5项例外条款:

1)发行人拥有的核心技术经国家主管部门认定具有国际领先、引领作用或者对于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2)发行人作为主要参与单位或者发行人的核心技术人员作为主要参与人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并将相关技术运用于公司主营业务。
3)发行人独立或者牵头承担与主营业务和核心技术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4)发行人依靠核心技术形成的主要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鼓励、支持和推动的关键设备、关键产品、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等,并实现了进口替代。
5)形成核心技术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合计50项以上。

科创板上市审核要点及审核流程

科创板上市审核要点主要包括发行条件、上市条件、信息披露等方面。

发行条件方面,交易所对发行条件的审核,重点关注下列事项:发行人是否符合《注册办法》及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发行条件;保荐人和律师事务所等证券服务机构出具的发行保荐书、法律意见书等文件中是否就发行人符合发行条件逐项发表明确意见,且具备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上市条件方面,交易所对上市条件的审核,重点关注下列事项:发行人是否符合科创板上市规则及交易所相关规则规定的上市条件;保荐人和律师事务所等证券服务机构出具的上市保荐书、法律意见书等文件中是否就发行人选择的上市标准以及符合上市条件发表明确意见,且具备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信息披露方面,交易所在信息披露审核中,重点关注发行人的信息披露是否达到真实、准确、完整的要求,是否符合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准则的要求;重点关注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及信息披露内容是否包含对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披露程度是否达到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所必需的水平。包括但不限于是否充分、全面披露发行人业务、技术、财务、公司治理、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本次发行的情况,是否充分揭示可能对发行人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所有因素;重点关注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及信息披露内容是否一致、合理和具有内在逻辑性,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数据是否勾稽合理,是否符合发行人实际情况,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是否相互印证,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核查依据是否充分,能否对财务数据的变动或者与同行业公司存在的差异作出合理解释;重点关注发行上市申请文件披露的内容是否简明易懂,是否便于一般投资者阅读和理解。包括但不限于是否使用浅白语言,是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逻辑清晰,是否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披露。

交易所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发行人股票公开发行并上市的审核意见。同意发行人股票公开发行并上市的,将审核意见、发行人注册申请文件及相关审核资料报送中国证监会履行发行注册程序。不同意发行人股票公开发行并上市的,作出终止发行上市审核决定。

中国证监会收到交易所报送的审核意见、发行人注册申请文件及相关审核资料后,履行发行注册程序。发行注册主要关注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内容有无遗漏,审核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发行人在发行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重大方面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中国证监会认为存在需要进一步说明或者落实事项的,可以要求交易所进一步问询,中国证监会在20个工作日内对发行人的注册申请作出同意注册或者不予注册的决定。

科创板发行与承销等方面改革更具针对性

股票发行申请、发行准备及发行流程图

第一、市场化的发行承销机制。

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采用向网下投资者以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既可以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也可以在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后,通过累计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格。科创板平均发行市盈率远高于23倍。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可以向战略投资者配售。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1亿股以上的,战略投资者获得配售的股票总量原则上不得超过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30%,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足1亿股的,战略投资者获得配售的股票总量不得超过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20%。

发行人的高级管理人员与核心员工可以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参与本次发行战略配售。前述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获配的股票数量不得超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10%,且应当承诺获得本次配售的股票持有期限不少于12个月。

根据《科创板发行与承销业务指引》,科创板试行保荐机构相关子公司跟投制度。发行人的保荐机构依法设立的相关子公司或者实际控制该保荐机构的证券公司依法设立的其他相关子公司,参与本次发行战略配售,按照股票发行价格认购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2%至5%的股票,参与配售的保荐机构相关子公司应当承诺获得本次配售的股票持有期限为自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之日起24个月。

第二、股票减持。

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其直接或间接持有的首发前股份,也不得提议由上市公司回购该部分股份;上市公司核心技术人员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2个月内和离职后6个月内不得转让本公司首发前股份,自所持首发前股份限售期满之日起4年内,每年转让的首发前股份不得超过上市时所持公司首发前股份总数的25%,减持比例可以积累使用。公司上市时未盈利的,在公司实现盈利前,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3个完整会计年度内,不得减持首发前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第4个会计年度和第5个会计年度内,每年减持的首发前股份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并应当符合《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减持股份实施细则》关于减持股份的相关规定。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的,在公司实现盈利前,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3个完整会计年度内,不得减持首发前股份;在前述期间内离职的,应当继续遵守本款规定。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股东以向特定机构投资者询价转让和配售方式减持股份实施细则》规定,股东可以通过询价转让、配售方式减持所持有的科创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已发行股份。

其中询价转让认购邀请书载明的本次转让价格下限,不得低于发送认购邀请书之日前20个交易日科创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70%。股份配售的价格由参与配售的股东协商确定,但不得低于本次配售首次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科创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70%;同次配售的股份,价格应当相同。

科创板新增了询价转让与股东配售减持方式,且在定价上给予7折的折价空间,不仅丰富了减持方式,也为减持价格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利好PE、VC等投资机构。

第三、股权激励。

上市后股权激励的总规模提升,激励对象范围增加,股权激励的价格更加灵活。根据《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规定,科创公司全部在有效期内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0%。单独或合计持有持有科创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作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或者核心业务人员的,可以成为激励对象。

允许发行人带未实施期权申报。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规定,发行人存在首发申报前制定、上市后实施的期权激励计划的,期权的行权价格由股东自行商定确定,但原则上不应低于最近一年经审计的净资产或评估值。发行人全部在有效期内的期权激励计划所对应股票数量占上市前总股本的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15%,且不得设置预留权益。在审期间,发行人不应新增期权激励计划,相关激励对象不得行权。

科创板上市案例分享

山石网科是2019年9月在科创板IPO的企业。山石网科属于网络安全行业,主要产品是防火墙,上市前一年,2018年营收5.62亿元,净利润6,891万元,从行业、业务和规模角度看,是比较典型的一家科创公司。

时间表上,山石网科2017年上半年开始筹备上市,中金公司牵头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制定重组方案;2017年底中介机构协助山石网科解除VIE协议和完成VIE实体收购;2018年11月山石网科完成股权架构调整和Pre-IPO融资;2018年12月公司完成股改并取得股份公司营业执照;2019年4月2日,公司正式向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报科创板全套申请材料;经历多轮问询后,2019年7月30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委会议聆讯;2019年9月3日完成证监会注册;2019年9月30日正式挂牌上市。

在审核过程中,监管部门审核主要聚焦在发行人实际控制人认定、境外期权的清理、回购及部分平移至境内、拆红筹涉及的股权架构调整、渠道销售模式下的财务事项等。

创业板改革增强资本市场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

2020年4月27日,证监会发布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相关规章的征求意见,意味着创业板注册制即将落地。改革后创业板定位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基于板块定位和创新创业企业特点,优化创业板IPO条件,制定了更加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为未盈利企业上市预留空间。

在试点注册制安排方面,参照科创板的做法,在坚持规范、透明、公开,严把质量关的基础上,将审核注册程序分为交易所审核、证监会注册两个相互衔接的环节。证监会对深交所审核工作进行监督。

本次改革对创业板市场基础制度做了完善:

一是构建市场化的发行承销制度,对新股发行定价不设任何行政性限制,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询价、定价、配售等机制。

二是完善创业板交易机制,放宽涨跌幅限制,优化转融通机制和盘中临时停牌制度。三是构建符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特点的持续监管规则体系,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并严格执行,提高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完善退市制度,简化退市程序,优化退市标准。完善创业板公司退市风险警示制度。证监会将按照错位发展、适度竞争的原则,统筹推进创业板改革和科创板发展。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发行人为境内企业且不存在表决权差异安排的,市值及财务指标应当至少符合下列标准中的一项:

第一套标准,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
第二套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第三套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

对于红筹企业申请在创业板上市,上市标准较科创板相比,多出了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要求。此外,创业板对于未上市红筹公司标准中“营业收入快速增长”,作出了较为量化的规定。营业收入快速增长,需要符合下述三个标准之一:

1)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亿元的,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10%以上;
2)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低于5亿元的,最近三年营业收入符合增长率20%以上;
3)受行业周期性波动等因素影响,行业整体处于下行周期的,发行人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同期平均增长水平。处于研发阶段的红筹企业和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的红筹企业,不适用上述“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的规定。

存在表决权差异安排的发行人申请股票或存托凭证首次公开发行并在创业板上市的,标准与科创板相比,创业板多出了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要求。

另外对创业板负面清单、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交易机制、存量股减持等方面做了介绍。

分享嘉宾二: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TMT业务负责人、董事总经理金钟

A股市场极具吸引力

A股政策红利,远远超出市场预期,从时间效率和开放程度而言,未来三到五年会有大批的公司选择在境内上市,包括很多已经在境外上的公司。

短期来看,美股投资人对中国企业的谨慎程度有所提高,SEC审查趋于严格,中介机构内部的流程有所加强。从投资角度而言,有直接投资价值的公司,目前来看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整体上,美国投资人希望体量比较大的公司去上市,所谓体量比较大,估值在10亿美金以上。如果公司估值太小,投资人会警惕潜在流动性风险。

目前,香港投资人对新模式、新经济的接受程度提升很多。相比之前,香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接受程度、上市公司的估值更加激进一些。但是境外市场存在时间窗口问题,如果市场出现黑天鹅事件,对整个境外市场的打击比较厉害,错过时间窗口后,还需要根据市场环境再评估。

整体来看,全球几大资本市场,都在积极地争取中国的优质公司。A股注册制改革后估值和流动性仍具有一定优势,同时审核时间与境外资本市场逐步接近,所以目前A股市场对新经济公司更具吸引力。

A股IPO迎来黄金时代,改革之下企业如何布局资本之路?

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相继实施以来,A股市场迎来IPO热潮。在国际政经坏境等因素影响下,部分中概股重设上市路径选择赴港二次上市或回归A股;同时美股市场凭借其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优势,仍受青睐。

为了帮助码荟成长期成员企业及时、全面理解资本市场的变化趋势,源码资本投后能量中心于今年4月至9月,围绕A股、港股、美股邀请了来自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华泰国际等顶级投行的资深专家,以及知名企业CFO、董秘等亲历者,从多维的角度为源码成长期成员企业CEO和高管们举办了六场闭门主题分享。
我们将其中的精华干货整理成为五篇文章,陆续分享出来,希望能够与你联机学习,共同进步。
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迈入而立之年,A股IPO呈现爆发趋势,前三季度IPO首发数量已达295家,上市公司数量在9月突破了4000家。截至9月末,今年前三季度A股IPO首发募资额已达3557.380亿元,创十年新高。现如今A股IPO迎来黄金时代,广大企业上市热情高涨,源码资本合伙人王巍先生为大家带来经验分享,多维度梳理A股IPO过程和注意事项,深度解析企业上市前期、中期和后期关键环节,助力企业布局资本之路。本期分享嘉宾王巍先生:王巍先生于2020年加入源码资本任合伙人,他拥有十余年资本市场从业经验,曾任360集团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在此之前,王巍先生曾就职于一线投行,后加入达晨创投,并在多家上市公司担任集团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首席投资官等职务。

王巍先生负责和主持了多家百亿及千亿市值公司的IPO、投资、并购、定增、股权激励、市值管理等资本运作工作,专注于TMT、半导体、智能制造等领域,重点项目包括360、兆易创新、北京君正、迅游科技、苏州固锝等,他是同时具备投行、投资、上市公司复合背景的资本市场资深专家。

以下为精选分享内容:
IPO热潮之下,理性选择上市地点目前,A股投资者踊跃、资金参与热情高涨,市场高估值、高流动性特点明显。随着去年推出科创板、今年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序幕已经拉开,企业IPO速度大大提升,从受理申请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5个月,部分A股IPO的速度已超过美股,新股上市后动辄几十上百倍的市盈率也让很多企业和投资人动心。企业越是在这种火热大潮下,越要把握上市节奏、理性选择上市地点。从业务开展角度,以国内市场为主,或产业链主要在国内的企业比较适合选择A股上市。选择在A股上市后,企业信息经过国内A股市场的放大效应,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在产业、客户及合作伙伴中的影响力,进而为开展更多合作、提升业务规模打下基础。国内上市公司的价值也更容易得到国内资本市场的接受和认可,背靠国内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后,也有利于未来进一步向国际市场进军。

从行业属性角度,主营业务与国家战略方向一致的龙头企业会在A股得到长期估值支撑,容易获得比海外市场更高的认可和溢价。例如“十四五”规划中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和国家重点提出的“新基建”,包括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等,以及运用互联网的技术、思维和架构对传统行业进行科技改造及赋能的行业都比较符合A股投资者的偏好。

从IPO审核及上市公司监管角度,相对于美股、港股市场,A股在准入、监管方面较为严格。作为一个尚在快速发展中的资本市场,A股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修订速度快、频次高,需要企业、投行及上市团队保持对政策方面的高度关注。企业只有达到相应的审核和监管标准,才能够享受A股资本市场的高估值和高流动性。

运筹帷幄:IPO的筹备工作

一、自我评估

证监会、沪深交易所颁布的上市法规中对上市条件有着明确约定,计划A股上市的企业应当仔细研读,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评估和准备。需要强调的是,法规中所提及的营收、净利润、市值等量化指标,只是衡量企业能否上市部分维度的“及格线”,除此之外还有对于规范运作、公司治理、历史沿革等多方面的要求。而很多企业往往只关注这些量化指标,而忽视了其他上市要求,从而对自身是否符合上市条件造成误判。因此,企业在自我评估过程中应该对经营指标、合规问题、规范运作、公司治理、历史沿革和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准备,在营收、净利润、市值方面有亮眼表现,才有更高的把握冲击IPO,走向资本市场。

企业从披露招股说明书的一刻开始就变成半个公众公司。IPO材料披露后,企业的诸多细节如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市场占有率、战略方向等都将公之于众。企业需要有扎实的前期准备和相当的业务厚度,以应对重要信息公开之后的种种压力。建议上市公司内部团队需要提前评估信息公开后的种种情况,并建立相关预案。企业上市后,需要按照交易所的要求对公司重要信息及时履行披露义务,意味着企业的重大战略、经营决策,以及重大变化都会第一时间传递给市场。再加上A股上市公司离监管、投资者、客户、供应商的物理距离很近,公告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都远远大于在美股、港股上市公司,因此A股上市公司对于监管沟通、PR、IR的要求也远远高于海外市场。

二、上市团队组建

关于内部团队
上市具体执行负责人方面,与境外上市公司主要由CFO负责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A股相关法规对董秘和财务负责人赋予了不同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再加上A股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监管、市场环境相对复杂多变,通常A股上市团队主要包括董秘和财务负责人两个法定高管角色。董秘全称董事会秘书,既要对内也要对外,主要负责信息披露、合规和三会,并与监管层和投资者进行沟通,同时也兼顾市值管理和资本运作。财务负责人主要对内负责与财务相关的内容。个别A股上市公司也会有董秘兼财务负责人的情况,但绝大部分A股上市公司采用的是董秘+财务负责人的双人配置,具体可以根据企业及高管人员的情况而定。

关于外部团队
投行是上市中介机构的牵头机构,投行的选择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投行头部趋势明显,头部投行平台影响力大,保荐项目多、经验丰富、承销能力强。对行业龙头企业来说,选择大投行能够在项目承做和发行环节获得较好的资源匹配。但是,大投行项目众多,相关资源更容易倾向于大项目,客观上也存在对个别小企业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也可以考虑选择对自身重视程度高、资源匹配度更强的中小型投行。除了选择投行,更重要的是现场执行的项目团队。项目团队的从业经验、行业理解、专业水平、解决问题能力、过往成功案例等因素都需要企业仔细评估,以确保双方合作顺利。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建议优先选择大所。这类大所通常有合伙人现任或曾任发审委、上市委委员,对审核方面的把握和理解更为精准,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上也更为高效顺畅。同时,大所经手案例众多,容易找到相近或类似IPO案例,遇到问题容易找到可借鉴的方案。另外,会计师事务所确定后可以尽快进场开展尽调和审计工作,IPO之前的改制股份公司有赖于审计报告的出具,会计师提前进场可以尽早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每年都会有第三方机构对当年投行、会计师、律师的IPO情况进行排名统计,企业可以关注相应的榜单,作为选择参考依据。A股IPO已经非常成熟,所谓的捷径往往并不存在,企业修炼好内功、做好经营、提前对问题进行整改才是王道。企业一旦决定了要IPO,最好尽早组建上市团队,用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通过让投行、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进场,尽早通过尽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一完成股改、完成辅导、申报、反馈、上会、注册、发行等全套IPO流程。

决胜千里
IPO前后的战略思考与布局

很多企业通常认为完成IPO就是胜利,而忽略了上市后的规划和运作。IPO只是企业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里程碑,而非企业目标。企业一旦上市,将立刻面临股东数量和类型的激增,每一次对外路演和接受调研、每一个重大决策和经营成果发布都会导致股价波动,团队接触到的信息也呈爆炸式增长。如何在股价波动、各种信息的干扰下保持战略定力显得尤为重要。

做好创始人和团队的预期管理是前提。目前新股上市后通常都会大涨,一方面体现了二级市场对新股高成长的预期,另一方面是新股上市流通盘较小所致。IPO通常增发10%-25%的股票到二级市场,在一年锁定期满之前,四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流通盘决定了100%的市值表现。因此,一家市值几百亿的新股,流通盘可能只有几十亿,很容易受到资金的炒作,这也往往是新股股价高涨的重要原因。如果上市公司缺乏业绩增长作为支撑,股价通常会逐渐回归理性,特别是锁定期满后的解禁股票将迅速把股价砸低。因此创始人和团队要有平和的心态,理性看IPO时的股价表现。

保证业绩增长是核心。A股IPO的门槛降低,势必带来大量公司涌入资本市场。随着上市公司不断增多,市场流动性逐渐下降,市场估值中枢也会逐步走低。因此,不论在港股、美股还是A股,上市公司的估值分化是必然,只有业绩长期持续增长的上市公司才会是市场公认的核心资产,才会被投资者持续买入并支撑股价长期上涨。因此,切不可被首发上市的股价冲昏头脑,喧哗之后总会恢复平静,资本市场非常现实和残酷,无数市场案例证明只有业绩才是决定上市公司股价的第一要素甚至唯一要素。

上市公司上市后1-3年的表现决定了其市场标签。二级市场通常采用证伪的方式来判断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简单而言,投资者会根据上市公司的对外信息来形成对上市公司的初步判断,再通过多渠道调研、跟踪后续财报数据来验证上市公司的投资逻辑是否靠谱。对上市公司而言,不仅仅需要梳理好自身的商业模式和增长逻辑,更要在上下游、业内以及后续的定期报告中经得起验证。二级市场对于新股通常有一定容忍度,但如果上市后两三年依然未能兑现业绩,或是始终低于市场预期,基本上会被市场打上不靠谱、平庸等标签。再加上上市后1年和3年分别会面临小非、大非解禁,届时如果上市公司仍未能获得市场认可,股价表现将会非常难看。

因此,上市公司上市后1-3年的表现尤为重要,应当提前做好这个时期的资本布局和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为上市公司战略服务,股价高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再融资补充资金实力,并利用估值优势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进行产业整合、补齐业务短板;股价低时可以筹划股权激励,优化利益分配机制,设定增长目标并激励团队全力达成。只有符合公司战略和产业逻辑的资本运作才可能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A股经过多年的大浪淘沙,机构投资者已经日趋成熟,短期的放消息、追热点、炒作股价不能改变长期趋势,二级市场现在更加看重资本运作背后的长期逻辑。

资本市场是放大镜,会通过估值溢价奖励经过市场验证的优质龙头上市公司,也会通过用脚投票惩罚弄虚作假、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股票。上市公司应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保持战略定力,基于产业逻辑进行持续的商业优化和资源整合,不要为了迎合市场或追逐短期热点而偏离战略方向。回顾A股诸多优质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业绩持续增长才是撬动市值的最有效杠杆,千亿级公司背后必然有强大的核心业务和行业龙头地位作为支撑,而过去大量喜欢蹭热点的题材股由于缺乏兑现或提前透支,基本上已经逐渐退市或沦为小市值股票难以翻身。

因此,企业应当在上市前做好上市后的战略规划,上市后合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作用,加强主业,坚持以执行落地出结果、体现业务持续增长为重心,来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和支持。

A股资本市场正在快速向境外成熟资本市场趋同,注册制的实施给予了更多企业上市的机会,企业务必要好好把握资本市场历史机遇,为后续登陆资本市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布局好资本之路!

源码资本宣布王巍正式加盟任合伙人

源码资本今日宣布,王巍先生正式加盟任合伙人。王巍先生拥有十余年资本市场从业经验,曾任360集团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在此之前,王巍先生曾就职于一线投行,后加入达晨创投,并在多家上市公司担任集团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首席投资官等职务。

源码资本合伙人 王巍先生

随着王巍先生加盟,源码资本有包括王巍在内的5位合伙人、1位投资合伙人,共近80位投资、投后、平台团队成员。创始合伙人曹毅说:“热诚欢迎王巍加入源码资本!源码今年走到第六年,进入越来越密集成员企业上市阶段,王巍的加入将极大助力于我们成员企业在A股、美港股的顺利上市。他丰富的资本市场经验将为源码的组织提供新的竞争力、生命力和创新力。王巍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刻理解创业和创业者,他曾与许多技术驱动的优秀公司一同成长,为公司带来了长期的价值创造。经过六年的发展,源码资本也形成了由早期投资与成长期投资团队组成的‘特种部队’,以及投后、平台专业团队组成的‘武器库’,王巍负责的板块是武器库中的重要武器装备,将为投资团队和成员企业提供支持,助力源码投资的创业者们成为各自领域优秀的企业家。”

加盟之后,王巍将在资本市场业务方面助力源码成员企业,通过他多年的资本市场经验,赋能有资本市场发展需求的公司。此前,王巍先生负责和主持了多家百亿及千亿市值公司的IPO、投资、并购、定增、股权激励、市值管理等资本运作工作,专注于TMT、半导体、智能制造等领域,重点项目包括360、兆易创新、北京君正、迅游科技、苏州固锝等,他是同时具备投行、投资、上市公司复合背景的资本市场资深专家。

加入源码资本,王巍说:“很高兴加入源码大家庭,感谢曹毅和团队的信任。目前正值宏观和资本环境快速变革时期,企业和投资人都面临巨大的机会和挑战。变量纷繁众多,源码资本依旧保持了初心,强调赋能与长期陪伴,不断强化与企业的连接和互动,深度发掘企业价值,并与企业共同成长、相互成就。正是对源码资本‘创造持久真实价值’理念的高度认同,让我非常期待与团队并肩作战,帮助企业与资本市场建立起更多连接,通过资本运作加速企业战略落地和能力边界的扩张。希望携手创业者,一起迎接资本市场的重大变革,把握产业和资本的重大历史机遇,共同见证伟大的时代。”

源码资本也于近日完成人民币四期基金的募资,募集规模为38亿人民币。截至人民币四期基金募集完成,源码资本管理规模达到15亿美金、88亿人民币。

源码资本的投资团队也早已完成了早期投资团队和成长期团队的专业分工和有机协作,可以更加从容有力针对优秀的公司和创业者从早期到成长期一路加码投资,实现针对优秀创业者连续多轮投资和持续帮忙助力。早期和成长期视角兼备,能够使得视野全面多元,决策更科学,还能够保证投资团队整体对于行业、阶段、专业性、价值判断更具备全局观,在董事会和战略层面带给不同阶段的成员企业提供更多支持。

截至目前源码有近200家成员企业,涵盖了媒体内容、消费服务、产业企业、金融、零售、车与房、教育医疗等大类行业,成员企业(部分)包括:字节跳动、美团点评(​3690.HK​)、贝壳找房(NYSE:BEKE);理想汽车 (NASDAQ:LI)、牛电科技(NASDAQ:NIU)、RELX、云鲸、自如、居理新房、会找房、百果园、美丽联合(NYSE:MOGU)、新潮传媒、核桃编程、微脉、回收宝、邻几、轻住、茶颜悦色、王饱饱;易久批、壹米滴答、小药药、百布、易点租、众能联合、擎朗、厨芯、运去哪、锐锢、开思汽配、车300;趣店(NYSE:QD)、资产360、蜗牛保险、磁金融、阿博茨;KrazyBee、Zenjoy/ME2ZEN(KOSDAQ:A950190)、BLUE、OPay等。

在源码资本,自驱、求真、开放、好奇、极致是源码人的一致底色,组织力的持续迭代使得源码内部的协同更加高效,让团队能够在坦诚开放的氛围中持续成长。与此同时,源码资本也在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加盟,为“特种部队”和“武器库”充实力量。我们将继续与坚韧敢为的创业者一道,依托科技和资本的力量推动商业变革,创造持久真实价值,让生活更美好,让商业更智慧,让人类更自由。

源码资本吴健:从工业互联网看机器人的价值发现

2020年10月13日,源码资本合伙人吴健受邀参加“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并发表“从工业互联网看机器人的价值发现”的主题演讲。

本届数字峰会聚焦“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主题,积聚了包括两院院士和国家部委、相关省市及大型央企、知名企业的领导和嘉宾,围绕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前沿领域进行交流发言,并通过“云上峰会”平台和线上线下同步展现的形式,为政策案例发布、科技成果展示、产业创新探索和政企间、企业间的深入合作搭建了“常年展示、永不落幕”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以下为本次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是源码资本的吴健,首先感谢主办方,让我们能够有机会作为本场唯一的投资人代表,从投资角度分享一些观点。

在去年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先生分享了我们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资脉络,今天我顺着这个脉络,跟大家分享下我们在过去的12个月里的一些新投资,就是我们看到的工业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

工业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的概念要从“三横九纵”投资的大逻辑开始,这是源码资本从2016年开始就一直遵循的投资逻辑。我们看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已经逐渐从消费互联网延伸到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与此同时,工业领域中“智能+”也在发挥作用。“互联网+”和“智能+”在工业领域的碰撞,在不断产生新的业态。

 

工业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我们所重点关注的机器人领域,其实正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叠加。

所谓天时,国家的支持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工信部及旗下新成立的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都是很好的政策驱动因素;外部环境的施压则提供了外部动因,短期内看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抑制,从长期来看实则是强力的发展刺激;此外,在后疫情时代,也引发很多新的思考,比如说工业领域的关键环节在什么情况下是稳定的?面对病毒,人可能不再是最稳定的因素,在一些关键岗位上应用机器人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所谓地利,我国是全球制造业的最大中心,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技术积累,这是最大的地利。自动驾驶就是典型的案例,在政府和资本的大量投入下,自动驾驶的技术储备和产业链培育都比较完善,只是离大规模的商业应用尚有距离。但如果我们将自动驾驶所面对的开放道路和载人场景稍微缩小一些,放在相对封闭的有限空间及无人场景中,比如工厂和仓库,就能直接实现降维打击。像自动驾驶这类的技术外溢,为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利好因素。

最后,人和方面,我们源码的投资合伙人张宏江博士作为国内人工智能学界顶尖学者,有过很完整的论述,指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供给已经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同时在坐各位也很了解,我国的工程师供给同样雄冠全球,等等不一而足。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推动下,源码在近期的投资实践中,已经看到我国的机器人市场在不断成熟。

机器人的价值创造

机器人的价值创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数据,目前工业互联网的很多应用能够实现数据的连接,但通过机器人搭载各种传感器,能够发挥“五官”的作用,更好地获取生产场景中的各类数据,成为构建大范围、深层次的工业数据基础。

二是智能制造,机器人还发挥着“手脚”的作用,能够实现分拣、搬运、制造等生产制造功能,工业1.0到4.0是从机械化到电气化到自动化、再到智能化的过程,但我们观察到我国非常多的制造行业还没有完全实现3.0,也就是自动化,这也意味着我们有机会能够在制造业同时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形成智能制造领域“弯道超车”,而这个过程中,作为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一个主要交集,机器人将发挥重要作用。

投资期望:机器人新物种与柔性制造

作为投资者,我们期望看到更长远持久、更具变革性的创新。比如我们投资了很多仓储场景的机器人企业,包括AGV、托举、分拣、码垛等类型的机器人,在工业3.0的阶段,很多机器人还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现在当这些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更加互连的时候,我们感觉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就像我们在C端的投资经验,3G时代产生了美团、今日头条,但在3G刚开始商用时很多人还没有预计到。4G时代更加典型,大家判断视频会在4G应用中有大发展,但大多数人一开始并没有想到最大赢家是比较晚才出现的抖音形式的短视频。 我们现在判断机器人领域将出现新的物种,但还无法太细节地去描述;结合我们在消费互联网的视角,我们判断可能会出现在柔性制造领域。

我们看到“新消费”趋势比较明显的呈现出小批量、多批次的特征,这种消费端的变化会反过来刺激制造端,倒逼制造业必须适应上述新需求,所以我们预计机器人的新物种可能会产生在如何更好地促进柔性制造这一需求上;它将具备以下这些特征,一方面是满足小批量、多批次生产的灵活需求,一方面也必定是智能化、模块化的,能够进行高效的生产和转化。

作为在新经济领域重点耕耘的投资机构,我们很关注这些新物种,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同交流探讨、共同期待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新的投资机遇。